【健康筆記】腹痛、腹脹、腹部不適…應對腸易激綜合徵,我的腸道我做主!

在消化科門診,醫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中青年上班族女性,最近因為工作任務重,經常加班加點,晚睡早醒,一日三餐不規律,只能吃食堂或者點外賣,逐漸出現腹脹、腹部不適,排便困難,有時間隔兩三天甚至更長時間才會有便意,排便時大便呈顆粒狀,難以解出,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也影響到情緒和精神狀態,在醫生的建議下做胃鏡和腸鏡、腹部B超等相關檢查,沒有明顯的異常發現。

也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臨近考試、面臨升學的年輕學子們,在複習備考的時候反覆出現腹痛、腹瀉,大便不成形,一天3-4次甚至更多,難以控制,越是學習緊張、臨近考試的時候,症狀越明顯,極大地影響學習的狀態和效率,但經過醫生的相關排查,卻沒有發現明顯的器質性問題。

這些飽受腹部不適、腹痛、便秘或者腹瀉困擾的患者,他們究竟怎麼了?其實,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各種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這一類患者的發病率是在增加的,在醫學上,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診斷叫做腸易激綜合徵(IBS)。

那麼,究竟什麼是腸易激綜合徵?它會對人的身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腸易激綜合徵(IBS)是臨床常見的一組以腹痛、腹脹、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為主要症狀的臨床綜合徵。通常患者的各項檢查結果(如胃鏡、結腸鏡、膠囊內鏡、腹部B超等)無明顯異常發現,屬於功能性胃腸病的一種。在我們國家,腸易激綜合徵(IBS)的總體患病率為1。4%-11。5%,女性略高於男性,各年齡段人群中均有發病,以中青年人更為常見。腸易激綜合徵(IBS)在臨床上常見,病程遷延,難以治癒,有緩解後復發的特徵,除了讓患者感到困擾的消化系統症狀外,超過50%以上的患者還常伴有焦慮和(或)抑鬱、睡眠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健康筆記】腹痛、腹脹、腹部不適…應對腸易激綜合徵,我的腸道我做主!

在2016年制定的腸易激綜合徵(IBS)羅馬Ⅳ診斷標準中,根據患者大便性狀的改變將IBS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及未分型別4種亞型。腸易激綜合徵(IBS)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還不是十分明確,可能是一個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最新的研究認為,遺傳因素、心理社會因素、腸道感染、黏膜免疫和炎症反應、腦-腸軸功能紊亂、胃腸道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食物不耐受和腸道菌群紊亂等多種因素都與腸易激綜合徵(IBS)的發病相關。

目前來說,腸易激綜合徵(IBS)的治療還沒有特效的藥物,主要是根據個體的不同症狀來對症處理,通常以減輕或緩解症狀、減少發作的頻率、提高生活質量為主要目標。治療強調個體化的原則,患者對於疾病的正確認知和自我調節管理對於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治療手段。

如果在生活中,我們因為一些社會生活應激事件(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個人情感)感受到難以緩解的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便秘或腹瀉),該如何正確應對呢?

首先,我們需要及時的就診,與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在醫生的幫助下尋找相關的病因,儘可能的去除可能的誘因,進行必要的相關檢查,以排除器質性的疾病。如果被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徵(IBS),也無需擔心或憂慮,因為我們可以透過多種途徑的治療方法改善疾病的過程。例如,1、生活方式及心理狀態的調整,改變原有的過度緊張、高強度、壓力大的工作生活方式,在醫生的幫助下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讓情緒變得更平和,正確瞭解和認知腸易激綜合徵(IBS),樹立信心和希望,讓治療的主動權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2、合理的飲食結構的調整,避免過度飲食、咖啡因、大量飲酒、高脂飲食,某些具有“產氣”作用的蔬菜類等,以及精加工食糧和人工食品。便秘的腸易激綜合徵(IBS)患者可以適當增加膳食纖維。3、輔助使用改善腹痛、便秘或腹瀉的藥物,必要時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焦慮或抑鬱的藥物,降低內臟敏感性,緩解腹痛等不適。4、腸道微生態調節治療,可以採用補充一種或多種益生菌或者採用糞菌移植的方式,實現對疾病的治療。5、中醫中藥以及針灸療法,可以改善胃腸運動,調節內臟感覺,緩解腹痛,對於不同的腸易激綜合徵(IBS)亞型顯示出一定的療效。

總而言之,腸易激綜合徵(IBS)患者病程雖長,反覆發作,但絕大多數的患者經過合理的治療,症狀可以獲得有效的緩解。在醫患充分的溝通交流以及患者自我調整及自我管理下,在合理的飲食結構及藥物的輔助治療下,對於IBS患者而言,迴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文 西部精神醫學協會消化心身專委會湖南協助組成員、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消化內科教授 劉芬

[責編:吳婕]

[來源:大眾衛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