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醫給皇帝看病都有哪些程式,御藥房煎藥又有何規定!

御醫給皇帝、皇后看病是天字第一號大事,容不得有絲毫的馬虎,一旦出現差錯那可不是革職罰俸能了事的,搞不好要就會戴上“大不敬”、“謀逆”等高帽,定個誅九族的罪也不是沒有可能。因此,清代對御醫進宮看病有一套嚴謹和完善的規定。

御醫給皇帝看病都有哪些程式,御藥房煎藥又有何規定!

按照宮中的規定,太醫院定期要指派御醫到宮中值班,明朝時御醫是不能在內廷裡值班的,到清代時才允許無論官職大小都可以一起入宮中值班。御醫進宮值班叫“侍值”,分為宮值和外值。

“宮值”是由太醫院長官院使、院判以及御醫、吏目分班侍值,他們主要為皇帝、皇后即妃嬪們診病。“外值”是由御醫、吏目、醫士分班侍值。一般是在寧壽宮、慈寧宮、乾清宮、鍾粹宮、壽康宮、壽安宮六處待命,給宮內太監、宮女們看病。

另外,皇上出巡,太醫院也要派御醫跟隨值班,以便皇上有醫療之需,並在皇上所到之地設立“他坦”,作為御醫外出值班的休息處。在清《太醫院志》中記載“他坦”有四處,一處是光緒帝駐三海時,太醫院在紫禁城的西南角西苑門外,設定了一所值房,有五六間,成為值班房。

御醫給皇帝看病都有哪些程式,御藥房煎藥又有何規定!

第二處是圓明園,園內的東南有一個一畝園,這裡設有御賜的太醫院辦公場所,為東西兩所,西面為三皇殿,祭祀先醫所用,東邊為大堂,有八十餘間房子,規模最大。

第三處是在頤和園,光緒十八年,慈禧太后駐頤和園,太醫院也派出人員隨侍,並在大宮門外建築公所。第四處是避暑山莊,皇帝出巡的時候,隨從的御醫就會在行宮左邊買下的民房作為辦公值房。

御醫值班時遇有皇帝、后妃傳喚出診,稱之為“請脈”,一般要二至四人一起出診。入殿後,先行君臣之禮,然後由第一位御醫跪診右手,之後再互換。然後要叩問皇帝身體感覺。診完,要和內臣一起去合藥、取藥,將藥貼連名封記,並詳細記錄該方藥性及治療之法,最後要在年、月、日之下簽名,以備查考。

御醫給皇帝看病都有哪些程式,御藥房煎藥又有何規定!

比如同治帝載淳的天花醫案中記載:“十一月初二日未刻,李德立正、莊守和請得皇上脈息沉數。天花三朝,行色漸潤,胃口漸開,大便未行。今議照原方利咽化滯湯加減申服一貼調理。”下面開出了藥方,接著又記載:“申時二刻,大便已行,原方內減去酒軍一錢五分,申初三刻進藥。”戊初時又開出青咽朝飲茶。這是同治帝得天花期間一天的醫案,記錄得十分詳細。

御醫開出處方後,御藥房就要根據處方來煎藥。御藥房煎藥制度也很嚴明,因為中藥製作過程比較複雜。在製藥過程中,一般要先用竹篩、簸箕、籮筐分選,再用鐵劉刀、切藥刀,根據不同要求,將藥材切成段、條、塊等形狀,最後用石碾、銅杵臼壓碾,僅硃砂一項,就要壓碾上百個小時。丸藥由藥模壓成,有長圓藥模、圓形藥模,有些藥還要用爐子加溫。

御醫給皇帝看病都有哪些程式,御藥房煎藥又有何規定!

根據御醫與內臣合藥藥方,御藥房的藥童要嚴格按照煎藥時間、先後進行煎熬,不可絲毫馬虎。民間煎藥,用文火慢煎,而宮中則要求快速。煎藥時,將藥材放入煎鍋內,用風箱炭火急煎。待藥煎好後,參與煎藥的人,也必須先嚐一口,再將藥汁倒入銀盤中,用時再溫。

按照規定,御藥房所煎出的藥都是原方的兩倍,這是為了在煎好後把藥分成兩份,分盛於兩碗,一碗由御醫、院判、內監先嚐,另一碗則蓋上“御藥謹封”之印,才能端給生病的皇上或后妃。

御醫給皇帝看病都有哪些程式,御藥房煎藥又有何規定!

御醫每次出診後,必須手抄記錄醫案,醫案要求字跡工整,系脈案原件,在黃冊內或紅箋上書寫,有時也用染色宣紙書寫。一般逐日記載,一年一冊,如《皇上進藥底簿》、《皇后進藥底簿》等。

御醫雖然經常給皇帝和后妃看病,但絕對不允許對外露出一絲風聲,因為皇帝的身體健康,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安定,需要嚴格保密。因此這些醫案在當時是不能洩露出宮的,皇上的病情到底怎麼樣,外界很少能瞭解。

御醫給皇帝看病都有哪些程式,御藥房煎藥又有何規定!

御醫醫治皇上疾病無效後,也常常會受到嚴厲處罰,上面講到的治療同治帝天花的李德立、莊守和,當時都已經是太醫院的左右院判,但在同治帝死後,也都被立即革職,但僥倖沒有逐出太醫院,仍在太醫院內帶罪當差。這還是在無任何過錯的情況下,要是用藥不對或是診斷有誤,其結局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