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揭秘艾蒿的前世今生和藥用功效

端午佳節之際,大人小孩兒們都在吃什麼,都在做什麼呢?當然是這些人們最熟悉的東西了,粽子、艾葉、菖蒲以及賽龍舟等,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習俗文化,可以說,這個節日氛圍還是非常濃厚的。

關於端午佳節的這幾種東西,每一樣都是值得人們津津樂道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人們根深蒂固的“辟邪艾”吧!

端午佳節掛艾是習俗,而且人們也一直都認為,端午之艾主要就是“辟邪”之用,但實際上,艾葉強大的背景文化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熟知的,因此,我們今天就艾葉的養生文化以及圍繞艾葉的養生功效吧。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揭秘艾蒿的前世今生和藥用功效

一、艾葉的前世今生

艾葉是醫者鍾愛的藥材,是廚師的烹飪食材,是百姓的辟邪之物,同時也是文人墨客筆下的賦詩傳情之物,根據這些而衍生出了“艾葉文化”。

1。艾葉——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

艾葉是自古就被人們認識和使用的較早的植物,西周至春秋的《詩經·王風》載:“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戰國時屈原長詩《離騷》載“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在文人筆下,還有“端午時節草萋萋,野艾茸茸淡著衣。無意爭顏呈媚態,芳香自有庶民知”等優美的詩句,艾葉的知名度可見一斑!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揭秘艾蒿的前世今生和藥用功效

2。艾葉——廚師手上的烹飪食材

艾葉可做食材使用,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佳品,並不是新鮮之事,因為最初,在唐代孟詵《食療本草》當中就已經介紹了關於艾葉的食療方法以及作用,如“若患冷氣,取熟艾面裹作餛飩,可大如丸子許”,因此,大家別對艾葉具有食用價值感到驚奇!而後世的民間食客或是廚師們對食材艾葉也多有發揮,製作出了比如說艾糕、青團、艾餅、艾葉煎蛋、艾葉粥等等美味。可以說,這些食材可以體現艾葉的清香之氣以及艾葉的食療作用。

3。艾葉——百姓的辟邪之物

在前面的內容我們已經提及了關於艾葉的“辟邪”之用。在中國的民俗文化當中,民間就有在端午節掛艾葉以及食用艾葉以“辟邪”、“禳毒氣”的習俗,就拿懸艾人來說,相傳,人們用艾草紮成人形,懸掛在門窗上以禳毒氣(據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可考),不僅如此,除了“懸艾人”以外,在一些經史書籍當中還有“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等民間習俗的記載。

4。艾葉——醫者鍾愛的藥材

可以說,艾葉的藥用價值是廣為人知的!在我國民間大部分地區還流行著這麼一句諺語,叫做“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艾葉的藥用價值是不容小覷的,艾葉甚至是有著“草中鑽石”的美譽,作為醫家的常用之藥,艾葉還有“醫草”的別稱,正如宋代《爾雅翼》雲:“庶草治病,各有所宜,惟艾可用灸百疾,故名醫草。”

艾葉,性溫,味苦,無毒,具有理氣血、逐寒溼、溫經絡的功效,艾葉的藥用記載可以追蹤到成書年代不晚於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在該書中,就已經有兩個用艾治病的處方;就連《黃帝內經》當中記載的為數不多的幾種中藥,艾葉也在其列,就連與屈原創作《離騷》同期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一書也記載“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而眾人皆知的《傷寒雜病論》當中,也記載了兩個帶有艾葉的經方,分別是一個是取用艾葉暖宮止血作用的膠艾湯,一個是用以治吐血不止的柏葉湯;就更不用說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當中記載了52個用艾葉治病的單方及驗方了!足以見得,為何艾葉在我國用藥史上被作為重要的治病藥物被醫者所重視了吧?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揭秘艾蒿的前世今生和藥用功效

二、艾葉的藥用功效

艾葉,可以內服,也可以外用,它的最主要的用法主要是用於灸療,主要還是因為艾葉是為數不多的“能通十二條經絡”的藥物,所以,這也就是如今我們所最常見的,艾葉養生的中醫治療方法——點燃艾條或艾絨、煙熏火燎體表穴位或是經絡等。

艾葉的藥用功效藥用功效,明代李時珍對其有過較高的評價,他說“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溼,轉肅殺之氣為融合;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之人為康壽,其功亦大矣”,值得指出的是,目前艾葉在臨床上最常用於婦科疾病的治療,因為艾葉具有溫經止血、安胎、止痛等功效,就連如《傷寒雜病論》中的“膠艾湯”以及《壽世保元》中的“艾附暖宮丸”均以艾葉為主藥。所以,艾葉又有“女性保護草”之稱。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揭秘艾蒿的前世今生和藥用功效

實際上,艾葉在現代臨床應用上面,早就已經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崩漏、痛經、宮外孕、胎動不安、流產、不孕、白帶異常等等)、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感冒、鼻炎等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洩瀉、胃痛、消化道出血等等)、還有關節炎以及溼疹、燒燙傷、痔瘡等等面板外科疾病。

最後補充,明代李時珍之父李言聞曾著有《蘄艾傳》一卷,稱讚艾葉“產于山陽,採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作為優秀中藥艾葉,請問大家,至此端午佳節之際,大家入不入手一握艾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