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瞳視力」間歇性外斜視與近視

間歇性外斜視(IXT)

全亞洲甚至全球發病率最高、

疲勞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時斜視表現較為明顯、

臨床上最常見的斜視型別、

通常在3歲以前發病,早期不易被察覺、

間歇性外斜視是介於外隱斜與恆定性外斜視之間的一種斜視,視軸常常分開,當看遠時,融合性散開幅度超過融合性集合幅度,即產生外斜;而看近視時可保持正位,間歇性外斜視發生之前大多先有外隱斜。

其發病主要是外展和集合功能的平衡失調所致。當集合能力不足、融合能力低下時,不能對抗過強的外展能力,使眼位有向外偏斜的傾向。

間歇性外斜視常常發生於兒童的早期,最初僅在看遠時發生,隨著病情進展,間歇性外斜視的次數與時間均有所增加,最後看近時亦可發生外斜。間歇性外斜視的顯斜期,常於疲倦、疾病、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時出現。

間歇性外斜視在視覺未成熟兒童可有暫時性複視,很快即發生抑制,並有異常視網膜對應。

間歇性外斜視與近視

尚無文獻支援屈光不正影響間歇性外斜視的形成、

相反的間歇性外斜視可能是近視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之一、

近視患病率及近視進展速度與正常對照組有明顯差異、

近視可能不是間歇性外斜視的危險因素、

間歇性外斜視近視進展的研究

間歇性外斜視患者為了維持雙眼的正常眼位,需要付出額外的集合用於補償偏斜的眼位,付出集合的同時必然有更多的條件參與,就會發生屈光度的一過性改變。

間歇性外斜視近視進展的相關因素

1、隱性近視:Burain等1945年發現成年間歇性外斜視患者從單眼向雙眼注視狀態轉換時,會出現瞳孔縮小與近視漂移,即近視屈光度增加。在IXT的成年人中,當視覺系統從單眼視切換到雙眼視時,可觀察到近視漂移和瞳孔縮小。近視漂移被證實不僅在成人會出現,在兒童和青少年也會出現。

2、調節反應:調節反應和近視進展有關→視近時調節滯後,物體成像在視網膜後,產生遠視性離焦,因此可能造成眼軸增長和近視進展。近視患者和正視者,視近時調節滯後會引起周邊眼軸的一過性增長,導致近視發生發展。研究發現間歇性外斜視患者的調節反應與近視對照組有差異。

3、視網膜周邊屈光:根據周邊離焦理論,周邊視網膜遠視性屈光狀態(遠視離焦)可能也是導致近視進展的原因之一。周邊視網膜屈光度與黃斑中心凹處屈光度的差值即為周邊視網膜相對屈光度。

調節反應

IXT患者為維持雙眼視軸平行做出過度的調節,表現為調節超前,可能是導致IXT患者出現調節性近視的潛在因素。兒童的相對調節與相對輻輳幅度較大,調節性近視不明顯;而成年人調節力和融合力下降,可能更易出現調節性近視。

有明顯注視眼/偏斜眼的間外患者雙眼注視狀態下注視眼表現出明顯的調節超前,而偏斜眼表現出調節滯後。雙眼注視狀態下兩眼調節反應存在不一致性。

研究發現:在各個注視距離處,間外組主導眼與非主導眼的調節滯後量均大於近視對照組。調節負荷增大,間外患者雙眼視物疲勞,調節反應相應地下降。間外患者的調節滯後量隨注視距離縮小而增加。

研究表明:間外患者視近調節滯後明顯大於近視對照組。注視距離減小,調節滯後增加,可能會產生一個更明顯的遠視性離焦。可能是間外患者近視進展的危險因素。 周邊視網膜相對屈光度(RPR) 斜視患者的RPR與眼位正常者是不同的,外斜視患者顳側視網膜表現為近視性相對屈光狀態,而鼻側表現為遠視性相對屈光狀態。間外患者眼位偏斜時,偏斜眼的注視距離大於注視眼,鼻側和顳側視網膜可能會產生不對稱的離焦。 間歇性外斜視近視進展研究 研究現狀: 分開過強型、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可能表現為不同的調節反應及RPR。 研究多為回顧性、橫斷面研究。 研究內容比較單一。

小結: ● 與遠視產生內斜不同,近視不會導致外斜,而間外可能是近視進展的危險因素。 ●間外促進近視發展與隱性近視、調節反應、周邊視網膜屈光等因素有關。 ● 結合更多近視進展相關因素進行大樣本量的前瞻性研究和分析,按照間外分型分類討論,以進一步明確間外患者的近視進展的原因以及不同干預手段對近視的控制。

「助瞳視力」間歇性外斜視與近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