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上熱下寒"的方子十一味藥,降下浮陽,補足真陰,精彩

中醫治"上熱下寒"的方子十一味藥,降下浮陽,補足真陰,精彩

(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藏象生理學》、《中醫內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我想和您聊一聊,關於“上熱下寒”的問題。

當下,“上熱下寒”成了一個挺時髦的詞兒。有些人動不動就覺得,我是不是“上熱下寒”了。

其實,你偶爾的上點火,腳底下偶爾有些涼,你不要風聲鶴唳地認為,自己上熱下寒了。

你想啊,上熱下寒,這是人體陰陽嚴重失衡的表現。這種嚴重的失衡,怎麼就那麼容易地,出現在你身上?

現在,我給你講一個故事。我要讓你看看,真正的“上熱下寒”是什麼樣子的,以及中醫是怎麼應對的。

話說有這麼一個患者,年43歲,是一個農民。最初的毛病,就是頭面部烘熱,同時下肢發涼。

中醫治"上熱下寒"的方子十一味藥,降下浮陽,補足真陰,精彩

這個現象,已經持續一年多了。每天上午的時候,該患者頭面部烘熱,臉色彷彿化了妝一樣地紅,頭疼額痛,心煩不已。有的時候,甚至感覺腹部有一股氣往上竄,周身的肌肉顫動。手腳心也發熱。

這個現象,在午後會稍好一些。

你別看上面發熱,但是她雙下肢發涼。即便是夏天的時候,也得用熱水袋捂著。

這到底是什麼病啊?走了好多地方,看了好多醫生,但是效果都一般。

最後,他找到一位中醫臨床家。

醫師瞭解到這些情況之後,仔細體會脈象,發現寸部浮細,關部和尺部都特別細弱,甚至難以應指。

於是乎,寫了一個張配伍。方見——

熟地12克,丹皮9克,茯苓15克,懷牛膝12克,白芍9克,肉桂3克(沖服),制附片6克(先煎),龍骨牡蠣各15克,杜仲12克,炙甘草5克。開水煎服。

藥用三劑以後,諸證都有明顯改善。最後,醫師守原方,做了個別加減,再用7劑,症狀基本完全消失。

中醫治"上熱下寒"的方子十一味藥,降下浮陽,補足真陰,精彩

這裡頭是什麼道理啊?現在,我給你仔細地從頭說起。

你跟住我的文字,認真體會,一定會看懂的。

你看,患者的脈象很有代表性:寸部細浮,關部和尺部都不應指。寸部,主的是心肺。關部和尺部,主脾胃肝膽和腎。從這個脈象來看,很明顯,是上焦有熱,而下焦虛弱啊。

那她這個虛弱,到底是怎麼一種虛弱呢?我告訴你,就是肝腎的陰陽兩虛。因為陰虛,陰不斂陽,所以虛陽浮越,她才會出現諸如頭面烘熱、臉紅、頭痛、心煩、有氣上逆、肌肉顫動、手足心熱等現象。同時,又因為陽虛,她在下肢發涼,到夏季,依然需要熱水袋。

這個狀態,你看,才是典型的上熱下寒。她上面的熱,乃是虛熱。她下面的寒,乃是真寒。

這個時候怎麼辦?在下,你得陰陽雙補,既要補腎陰,還要補腎陽。在上,你得降虛熱。這用中醫的術語來說,就是水中補火,引火歸元。

你明白這道理,上面的中藥配伍,你就能看懂了。

其中的熟地、白芍,滋補肝腎之陰。肉桂、附片,滋補腎陽。牛膝和杜仲,平補肝腎。為了防止滋補之品生膩生火,用丹皮和茯苓來洩濁。這就有點六味地黃丸的意思了。

中醫治"上熱下寒"的方子十一味藥,降下浮陽,補足真陰,精彩

然後,龍骨和牡蠣,重鎮潛攝,收斂浮越之陽,牛膝引血下行,可以下導陽熱之氣。白芍平肝斂陽,也能起到潛陽的作用。這些,都是為了把浮上去的虛陽“拽下來”。

如此,兩相配合,才能較好地完成治療任務。

我這麼一分析,你會覺得,這也不算複雜,對不對?

我把這個經驗寫出來,什麼目的呢?我要明確地告訴你——

第一,我透過真實的醫案,向你展示啥叫上熱下寒。你記住,上熱下寒是人體陰陽逆亂的表現,不會那麼輕易地出現。而一旦真的形成,又不會那麼輕易地調治甚至自愈。所以,我希望廣大中醫愛好者、養生愛好者,不要自己給自己戴帽子、嚇唬自己。

第二,文中的配伍,很有代表性。這個醫案源於1993年的《奇難病臨證指南》。我把它拿出來,供您學習和參考。至於說他是否適合你自己,你能不能用,請務必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定奪。因為它這裡頭,用到了附子、肉桂這樣的大辛大熱之品,力道是很大。有些人,你用上以後根本受不了。因為你的問題,遠遠沒到需要如此用藥的階段。故而我說,你不要盲目照搬。

總之,中醫學,是需要認真體會和學習的藝術。希望我的這篇文說,能進一步幫助您理解一些東西。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歡迎關注“微門診”,文君然每天和你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