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的變革他們用8年時間,讓器官移植進入全程無缺血時代

健康時報記者王艾冰

器官移植,被譽為20世紀生物醫學領域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技術,是人類改變傳統的治療方式,為各種器官衰竭患者挽救生命的一種新的醫療模式,《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曾撰稿稱“器官移植是二十世紀的一個奇蹟”,它為醫學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器官移植的變革他們用8年時間,讓器官移植進入全程無缺血時代

何曉順團隊在為患者進行無缺血移植術,受訪者供圖。

“器官移植可以說是科技發展帶給人們的最寶貴的禮物,經常被當作治療各種終末期疾病的一個最後的手段,但實際上器官移植技術一直存在問題,其中最影響器官移植效果的一個因素,就是器官移植過程中的缺血損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器官移植科學科帶頭人何曉順告訴健康時報記者。

偉大技術中的無奈:

器官移植大部分副作用與此相關

器官移植是指透過外科手段,將他人的具有活力的器官移植給病人以代替其病損器官的手術。1954年,世界第一例腎移植成功,開闢了器官移植的新時代。根據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4月25日,我國已實現捐獻28643例器官捐獻手術,實現捐獻器官83006個。

“2017年我有一個肝功能衰竭的病人,在他的生命進入倒計時的時候,終於等來了一個從各方面看都非常好的肝供體。一個青年從高空中墜落去世,並且願意捐獻肝臟,我們馬上為他進行了肝移植手術。”何曉順回憶,當時我們手術時,發現這個肝臟的狀態非常好,移植過程也非常順利,但是在手術馬上要結束的時候,發生了一個意外,病人的腹腔開始滲血,當時大家有點慌,因為器官質量和手術過程看起來都非常好。

器官移植的變革他們用8年時間,讓器官移植進入全程無缺血時代

器官機械灌注修復功能

在現有器官移植的技術體系下,器官從供體上獲取到移植給患者,需要經歷長時間的血供中斷,器官缺血損傷不可避免,這一弊端基本上貫穿器官獲取、儲存和植入的全過程。何曉順說,“這應該是移植手術高風險的根本原因,我們後來分析,2017年那一例手術,應該也與此相關。”

“試想一下,一個在冰裡儲存了一段時間的器官,在完成移植手術後,需要馬上與受體進行很好的吻合,這對於受體的其他器官一定是一個不小的衝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科副主任醫師趙強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所以此前的器官移植技術,多多少少都會受到這一弊端的影響。

何曉順介紹,“器官缺血再灌注損傷是影響移植預後的最主要原因,可導致術後原發性移植物無功能(發生率6%)、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發生率43。8%)、缺血型膽道病(發生率9%)、複流後綜合徵(發生率53。6%),患者一年生存率僅為84。6%。”

為偉大加碼:

8年把器官移植帶入無缺血時代

“任何一個器官都是他的提供者在離開世界後,留給世界的最好的禮物,作為醫生,一定要讓這個禮物更有價值。”何曉順說道,所以我們就在想,如果能在不中斷器官血流的狀態下完成移植全過程,這樣器官缺血的難題將不攻自破。

器官移植的變革他們用8年時間,讓器官移植進入全程無缺血時代

何曉順及其團隊合影。受訪者供圖

2012年開始,何曉順及其團隊便試圖去解決這一難題,“器官缺血損傷的本質就是器官缺血,所以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器官離體後的缺血問題。”何曉順告訴記者,依據此,我們發明了全球首臺體外多器官修復系統,為離體器官創造了接近體內生理條件的灌注壓、溫度、氧合及生理支援。

基於此,何曉順又提出大膽的假設,基於多器官修復系統,是否可以在不中斷器官血流的狀態下完成器官移植。“器官的移植過程必然涉及器官出入的血管離斷和再吻合,如何保證在這一複雜的過程中血流分秒都不中斷呢?”這又成了擺在何曉順極其團隊面前的又一大難題,就這樣他們經過多次的會議討論、實驗設計了一套全新的器官移植手術方案,這一方案被他們命名為“無缺血器官移植”。

為了完成這一全新的手術技術,他們完成了近百例的大動物實驗。“我們當時選用的大動物主要是豬,因為當時是夏天,這些實驗都得在我們的實驗室完成,當時味道非常大,蚊子也很多,但大家還是通宵完成這些事情。”趙強回憶。

“整個過程難點很多,我們這一研究必須跨行業,需要我們和工程師一起合作,也要解決很多我們關注的問題,還要制定判斷的標準,甚至一些產業化方面我們也要關注。”趙強告訴記者,很值得,我們30位科研人員用8年的時間一起完成了這樣一件事情。

3年已完成82例

器官利用率和受體生存率顯著提升

完成100多例大動物試驗後,何曉順和團隊於2017年7月23日,為一名肝硬化合並小肝癌的患者進行手術,完成了世界首例“無缺血”肝移植。

“患者當時在我們醫院住院,我們評估了他的基本情況後,決定將他的肝移植手術使用無缺血移植術,因為是第一例,我們術前做了非常全面的評估,考慮了所有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把我們醫院麻醉科、重症科等好多科室的專家全部都在手術室待命。”趙強回憶,一切安排就緒後,手術開始。

為這位患者捐獻肝器官的是一位20多歲的青年,術前評估肝器官狀態很好,但是當何曉順和趙強將他的肝取出來的時候,意外發生了,“我們發現這位捐獻者是一位極重度脂肪肝患者,如果按照傳統的肝移植手術,這個肝肯定是不能用的狀態,因為脂肪肝對缺血損傷更敏感。”趙強告訴記者,但正是有了這個無缺血移植術,這個肝才可以順利的移植到受體中。

“整個手術過程非常順利,術後肝臟複流後沒有出現複流綜合症,複流一小時後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即降至正常,患者術後2個小時即清醒,術後轉氨酶水平及膽道損傷指標明顯低於常規肝移植受體,患者也於第18天順利出院。”趙強說,目前,患者的恢復狀態也非常好,術後併發症也明顯低於普通肝移植患者,患者及其家屬多次對我們表示感謝。

據健康時報記者瞭解,目前全球首創無缺血肝移植術已實施82例,無缺血移植術後穀草轉氨酶較傳統技術降低了74。4%,原發性移植物無功能(PNF)從6%降至0,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從53%降至3。3%,大大降低了手術風險。由於避免了缺血損傷,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可最大程度地提高移植療效和增加移植器官使用率。

近日,“無缺血器官移植術”專案榮獲2020年度國際質量創新大賽特等獎,這也是我國首次榮獲此項大獎。趙強表示,“目前,我們正在致力於該技術的推廣,我們認為在不久的將來,這一技術將會逐步應用到更多例器官移植手術中,作為醫生,我們也想把這一份沉甸甸的愛心以最好的狀態移植到受體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