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部疼痛忍了數年,一查竟是罕見食管壁內支氣管囊腫

上腹部疼痛忍了數年,一查竟是罕見食管壁內支氣管囊腫

韶關的陳女士上腹部疼痛幾年,且越來越頻繁和加重,伴有胸口疼痛,胃鏡檢查發現距離門齒33-40釐米處有串珠樣多個花生米大小的隆起腫物。近日,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脾胃病科(消化內科)採用特殊的內鏡微創技術“經黏膜下隧道內鏡腫瘤切除術(STER)”,成功完成這一例罕見的、氣管來源的、多發食管黏膜下腫物的治療。術後1周陳女士進食時已經完全感覺不到有疼痛。

上腹部疼痛數年,自服“護胃藥”無效

來自韶關的陳女士,近年來總覺得上腹部隱隱作痛,進食時明顯,因為並沒有其他特殊症狀,自己口服一些“護胃藥”症狀也就好了,陳女士便沒有在意。但到了去年底,陳女士覺得上腹部疼痛發作地越來越頻繁,程度進行性加重,甚至表現為胸口疼痛,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此時口服“護胃藥”也效果越來越弱。

陳女士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什麼病,前往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找到了脾胃病科主任張衛民。經過問診,張主任建議陳女士完善胃鏡檢查,胃鏡結果提示:距離門齒33-40cm處有串珠樣多個隆起腫物,大的有花生米大小。

張主任考慮黏膜下的腫物引起陳女士症狀的可能性很大,建議行超聲內鏡檢查,超聲內鏡可以評估消化道黏膜下腫物來源、性質,為內鏡下微創治療保駕護航。陳女士和家屬商量後,選擇在門診完成超聲內鏡檢查,檢查中發現陳女士食管黏膜下腫物比普通內鏡下所見要多,而且大小不一,星羅棋佈在食管下段。張衛民主任建議她做內鏡治療治療,但陳女士及家屬仍想藥物治療觀察疼痛情況能否好轉。

上腹部疼痛忍了數年,一查竟是罕見食管壁內支氣管囊腫

陳女士口服了一個多月藥物後,感覺症狀改善不明顯,甚至因為焦慮,開始影響白天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心情也一落千丈。經過與家裡人深思熟慮後,陳女士再次聯絡張衛民主任,決定住院徹底解決這“心頭大患”。

專家食管黏膜下挖隧道,內鏡微創新技術摘出腫物

2021年1月22日,張衛民主任採用特殊的內鏡微創技術“經黏膜下隧道內鏡腫瘤切除術(STER)”,成功摘除了陳女士生長在食管黏膜下的所有腫物。手術後的病理組織證實是一種罕見的、來源於支氣管的囊腫樣腫瘤。

張衛民表示,由於陳女士的食管腫物散佈在食管33-40釐米,常規黏膜剝離(ESD)手術剝離腫物的話,手術創面將非常大。發生感染、出血、穿孔的風險非常高;術後黏膜創面癒合過程中還會發生食管狹窄。綜合評估後,採用了在食管打“隧道”的方法,將陳女士食管黏膜下8枚腫物成功取出,再用鈦夾將隧道口夾閉。這樣的內鏡手術方式,患者創傷小,出血少,術後併發症發生機率也非常低。術後1周,陳女士康復出院,進食時已經完全感覺不到有疼痛發生,心情舒暢。

胃腸道腫物並不可怕早診早治很重要

張衛民強調,支氣管囊腫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先天性支氣管畸形,多發生於胸腔的縱膈、氣管旁或肺門,發生於食管壁內的極其罕見。支氣管囊腫通常是沒有症狀的,少數患者有吞嚥苦難、進食梗阻等症狀,它雖然是良性病變,但它有向惡性轉化的可能,並且隨著囊腫長大,可能引起出血、感染甚至破裂等。以往該疾病需要外科手術切除,其中開胸手術及胸腔鏡是常用的手術方法。隨著內鏡診療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病例採用消化內鏡成功治癒。

“經黏膜下隧道內鏡腫瘤切除術是一種內鏡微創治療的前沿技術,首先在距離腫物上方3-5cm處建立一條通向食管腫物的黏膜下隧道,然後穿過隧道將腫物切除並取出,如此便能避免因直接切除腫瘤而形成大面積的創面,保留了食管的完整性,可有效防止出血、穿孔及後期食管狹窄。”張衛民主任提醒大家,胃腸道腫物並不可怕,早診、早治、早期切除可不需要外科手術,可避免良性腫瘤演變為惡性腫瘤,也就是癌症的發生。

通訊員:王琛、朱欽文

責編:郭靜

圖片:通訊員供圖。

文字校對:郭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