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醫要避免自作聰明,以免誤事

做中醫要避免自作聰明,以免誤事

學中醫的人最好是聰明人,但是,不能自作聰明,要不會誤事。

有些名家,出現誤診,就是因為自作聰明。

先來看薛生白的誤案:

薛生白治蔡輔宜夏日自外歸,一蹶不起,氣息奄然,口目皆閉,六脈俱沉。少外家泣於傍,親朋議後事,謂是痰厥,不必書方,且以獨參湯灌。眾相顧莫敢決。有符姓者,常熟人,設醫肆於楓橋,因邀之入視。符曰∶中暑也,參不可用,當服清散之劑。眾以二論相反,又相顧莫敢決。其塾師馮在田曰∶吾聞六一散能祛暑邪,盍先試之?皆以為然。即以葦管灌之,果漸蘇。符又投以解暑之劑,病即霍然。(徐晦堂)

一箇中暑的病人,差點就因薛生白誤診而死。薛生白,現在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了,但是在清代,他和葉天士是齊名的。這麼高水平的人,卻出現低階的誤診,從醫案來看,薛生白判斷失誤的原因,看到“少外家泣於傍”,少外家就是年輕的老婆,他猜測病人病重是因好色有關。另外看到親朋議後事,估計確實也不行,就沒有進一步去辨虛實。於是就誤診了。這就屬於自作聰明瞭。

再來看一個醫案:

史鶴亭太史,丁亥春患瘟疫,頭痛,身熱,口渴,吐白沫,晝夜不休。醫師誤,謂太史初罷官歸,妄投解鬱行氣藥,不效;又投以四物湯,益甚。諸醫謝去,謂公必死。遣使迎仲淳至,病二十餘日矣,家人具以前方告。仲淳曰:誤也。瘟疫者,非時不正傷寒之謂,發於春故謂瘟疫。不解表,又不下,使熱邪彌留腸胃間,幸元氣未盡,故不死。亟索淡豆豉約二合許炒香,麥門冬兩許,知母數錢,石膏兩許,一劑,大汗而解。時大便尚未通,太史問故?仲淳曰:昨汗如雨,邪盡矣。第久病津液未回,故大便不通,此腸胃燥,非有邪也。令日食甘蔗二三株,兼多飲麥門冬湯。不三日,去燥糞六十餘塊而愈。(繆希雍)

這個醫案,類似的古書裡就太多了。前面的醫生誤診,然後名醫來了,反轉,將病人治好。這個情節不新鮮。

前面的醫生,不管病人的具體病情,認為病人被罷官,肯定是心情鬱結,所以開了解鬱行氣藥。這種就是典型的自作聰明。

根據遇秋的經驗,有時病人描述病情太過簡略,為了辨證用藥,確實會腦補一些細節。這些細節,有時就補對了,有時就補錯了。一般來講,無效複診,就要反思了,不能一錯再錯,錯到底。

醫生看病的時候,儘量以病人的病情為基礎,作出診斷。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自作聰明,以免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