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園 | 對人體潛在危害最大的一種心律失常,原來是它!

康健園 | 對人體潛在危害最大的一種心律失常,原來是它!

房顫是對人體生命和健康潛在危害最大的一種心律失常。可怕的是,房顫可使腦中風的發生風險增加5倍,心力衰竭風險增加3倍,痴呆和死亡風險增加2倍。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以及標本兼治的治則對於房顫轉復心律、預防血栓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輔助作用。

正常情況下,竇房結作為心臟的司令部支配心房的收縮舒張,當心房不聽司令部命令時,各部分的心肌各自為政,雜亂無章的自行收縮便發生了房顫。房顫發作時,每分鐘心房率可達350-600次,而且毫無規律可言,進而可能影響整個心臟的正常跳動。

房顫的發生率在1%~2%之間,而在40歲以下人群中,其發生率僅為0。5%,但在80歲以上的人群中,可高達8%,一般多見於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風溼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狹窄、甲狀腺功能亢進以及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不過近年來臨床上無基礎疾病的中青年也並不罕見,尤其是高節奏、高緊張狀態的人更易患病。

房顫發生時一般會出現如心悸、眩暈、暈厥、氣短、胸悶等情況,部分患者甚至會有眼前發黑、頭暈昏倒的情況發生。根據這些症狀發作的時間及終止情況,臨床上可劃分為首診房顫、陣發性房顫、持續性房顫、長期持續性房顫和永久性房顫。

然而如此危險的房顫,有近三分之一在發作時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尤其是輕度的心悸、胸部不適且能自行終止者最易被忽視和漏診,甚至有些患者直接以腦卒中作為“首次發作”的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數心跳、摸脈搏可幫助早期發現房顫跡象。房顫發作時脈搏往往會有顯著變化,比如跳動次數增快(>100次/分)或是跳動不整齊。發現異常跡象時,及時就近檢查心電圖即可確診房顫。老年人、生活壓力大的中青年及合併疾病較多的患者,更應重視每年體檢,幫助發現隱匿性房顫。

房顫的治療強調長期綜合管理,在治療原發疾病和誘發因素基礎上積極預防血栓栓塞,轉復並維持竇性心律及控制心室率。對於合併瓣膜疾病患者需應用華法林抗凝治療,其他患者需經過專業評估(包括性別、年齡、既往心腦血管疾病、出血風險等綜合因素)後判斷是否需要開始抗凝治療(新型口服抗凝藥利伐沙班等)。臨床上轉復竇性心律常用胺碘酮、普羅帕酮(心律平)等,各自也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導管消融也存在一定風險及復發的問題。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以及標本兼治的治則對於轉復心律、預防血栓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輔助作用。

房顫在中醫裡歸屬於心悸、怔忡範疇,脈象分為促、結、代、澀、雀啄等。早在《黃帝內經》就對心悸的症狀、脈象、預後進行了簡單的描述,後張仲景提出了“心悸”一名,其在《傷寒雜病論》中提出心悸發作時的脈結代、促脈,確立了傷寒心悸理論。其病位在心,其本在腎,以心腎陰虛,虛熱內擾為主,一般分為四種證型:痰熱內擾證、氣虛血瘀證、心虛膽怯證、氣陰兩虛證。在治療方面,《傷寒論》首創炙甘草湯,具有益氣養陰,補血復脈之功效,治脈結代,心動悸之證,合併不同證型或疾病者,或加血府逐瘀湯以改善血液流變性、降低血液黏滯度;或加補陽還五湯以增強補氣活血;或加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以溫陽通脈都在臨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房顫是否危險,並不取決於患者症狀的輕重,房顫患者無論有無症狀均應到專科醫院行系統檢查評估房顫的危險分層,由專科醫生指導下一步的治療。對於絕大多數房顫患者來說,如果不及時治療,房顫並沒有自愈的傾向,並且陣發性房顫患者隨著發作次數增多,發作時間往往也會延長,甚至有轉變為持續性房顫的可能性,因為房顫的反覆發作或者連續刺激引起心房電生理重構,出現房顫連綴效應,即房顫本身可引起房顫(“房顫致房顫”),使後續治療難度加大,腦卒中和心衰的風險也進一步增高。

陸瀅屹(碩士研究生) 陳兆善(主任醫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醫醫院心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