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帕金森病無法治癒,長期獲益要靠全程管理

■新快報記者 梁瑜 通訊員 郝黎 張藍溪 靳婷

今年 4 月 11 日是第二十六個 “ 世界帕金森病日 ”。帕金森病(PD)是一種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進展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嚴重影響患者行動能力乃至生活質量,且目前尚無法治癒。據統計,我國目前有約 300 萬名帕金森病患者,是帕金森病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據世界衛生組織專家預測,到 2030 年,我國帕金森病患者數量將達到 500 萬。專家指出,帕金森病除了手抖、肌肉強直、活動緩慢等 “ 看得見 ” 的症狀,還有常常被人們忽略的 “ 看不見 ” 的症狀,如抑鬱、睡眠障礙、記憶減退等。“ 看不見的 ” 症狀往往會先於 “ 看得見的 ” 症狀出現,並貫穿疾病始終,影響治療效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生活能力。因此,綜合治療、多學科治療模式、全程管理是目前帕金森病治療原則。

健康 | 帕金森病無法治癒,長期獲益要靠全程管理

當下治療只能改善症狀,須全程管理以求長期獲益

“ 目前應用的治療手段,無論藥物或手術,只能改善症狀,不能阻止病情的發展,更無法治癒。因此,治療不僅立足當前,而且需長期管理,以達到長期獲益。” 廣東省人民醫院神經科、廣東省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王麗娟主任醫師表示。

廣東省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兼神經科主任張玉虎主任醫師指出,根據 2016 年中國帕金森病診斷標準,只有出現運動遲緩、震顫、肌張力增高等運動症狀,達到帕金森綜合診斷標準,無絕對排除標準才診斷為帕金森病。從出現第一個疾病相關的非運動症狀到符合臨床診斷標準被診斷為帕金森病的前驅期階段可長達 20 年。因此,應對帕金森病患者整個疾病發展過程中進行全程管理。

帕金森病的全程管理分三個時期

王麗娟指出,帕金森病的全程管理分為前驅期、疾病早期和中晚期。

從患者出現第一個帕金森病非運動症狀到符合臨床診斷標準而確診的這段時間就是帕金森病前驅期。張玉虎指出,帕金森病前驅期表現為嗅覺減退(約 90% 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嗅覺減退)、睡眠障礙(主要表現在夜間噩夢增多、大喊大叫、拳打腳踢,可造成自身及同床者傷害並破壞睡眠,往往伴有不寧腿綜合徵表現)、便秘(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乾結、排便費力等症狀同時存在 2 種以上時)、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如皮脂腺分泌增多導致頭面部油膩、唾液腺分泌增多引發的流口水、汗分泌增多導致的大汗淋漓或分泌減少導致閉汗等。“ 這些前驅症狀通常並不能確診帕金森病,也可能和別的疾病相混淆,但如果關注到這些症狀,會更容易早期識別帕金森病,早發現、早干預。”

由於帕金森病會隨時間推移不斷加重,早期進展更快,因此,早期一旦確診,應儘早啟動早期治療。廣東省人民醫院神經科王麗敏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早期治療可以分為非藥物治療(包括認識和了解疾病、補充營養、加強運動康復、堅定戰勝疾病的信心,以及社會和家人對患者的理解、關心與支援)和藥物治療。“ 疾病早期,帕金森患者通常對藥物反應較好,遵醫囑規律按時服藥,能夠緩解症狀,我們把這段時間稱為帕金森病的用藥蜜月期,也是疾病最好管理的時期。” 她指出,目前臨床上有多種可以有效改善帕金森病的藥物。每一類藥物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在臨床選擇藥物時應充分考慮到以患者為中心,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如年齡、症狀表現、疾病嚴重程度、共患病、工作和生活環境等進行藥物選擇和調整。

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治療更為複雜。廣東省人民醫院神經科聶坤博士指出,隨著疾病進展 , 當帕金森病人腦內的多巴胺能神經元不斷死亡,與正常多巴胺水平之間的缺口越來越大,對藥物的需求量越大,就可能進入了疾病中晚期。“ 中晚期除運動症狀明顯加重外,通常還會出現運動併發症,如症狀波動及異動症。此外 , 還可出現左旋多巴抵抗症狀 , 包括姿勢不穩和跌倒、言語和吞嚥困難。” 他表示,對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療,既要繼續力求改善運動症狀,又要妥善處理一些運動併發症和非運動症狀。

藥物之外,還有無創的重複經顱磁刺激和有創的腦起搏器技術

張玉虎指出,帕金森病的治療中,藥物治療是基石,每一個帕金森病人患病全程,藥物治療幾乎都是必需的。在藥物治療過程中,還有一些其他措施,比如神經調控,包括無創的重複經顱磁刺激(簡稱 rTMS)和有創的腦深部電刺激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俗稱腦起搏器技術。

“ 手術治療是藥物治療不佳時的一種有效補充手段。” 聶坤介紹,DBS 治療透過植入大腦中的電極,對腦區運動神經調控的關鍵節點給予高頻率(少數是低頻率)的電脈衝進行調控、發放弱電脈衝,可控制帕金森病的運動症狀如震顫、僵直、運動遲緩等,能減少異動持續的時間及嚴重程度,減少症狀波動,還能夠長期減少帕金森病患者的左旋多巴類藥物的用量,已經成為治療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

DBS 的治療時機尤為重要。聶坤錶示,一般在藥物的蜜月期過後,出現運動併發症時最適合手術。聶坤博士指出,當帕金森病發展到晚期,患者出現中軸症狀,如平衡障礙、頻繁跌倒、吞嚥及構音障礙、認知障礙、精神異常、視幻覺,提示腦起搏器的手術時機過晚,患者受益有限,風險增高。

但是,DBS 對改善帕金森病非運動症狀療效如抑鬱、焦慮及認知障礙有限,同時,有嚴重抑鬱、焦慮及認知障礙的帕金森病患者是 DBS 治療的禁忌。“ 這時候就非常適合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 王麗娟教授介紹,重複經顱磁刺激主要根據電磁互換的原理,經過強電流線上圈上產生磁場,然後磁場再幾乎無衰減地穿透顱骨進入大腦皮層,並在相應的皮層引起區域性微小電流,改變大腦皮層的區域性電活動,從而影響腦內代謝和神經電活動的生物刺激技術。“rTMS 無創、無痛、安全性好,已廣泛用於帕金森病、抑鬱、痴呆、睡眠障礙、癲癇等多種疾病的治療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顯示,rTMS 可增強突觸可塑性,保護單胺神經元,上調顱內單胺神經遞質水平,最終調整功能紊亂的大腦網路而起到治療帕金森病運動及非運動症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