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警惕 | “遊戲成癮”屬於精神疾病,或改變大腦結構!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加劇,心理行為異常和精神障礙患者逐漸增多。除了抑鬱等精神障礙疾病,遊戲成癮也是精神疾病的一種,在2019年9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把沉迷於網路遊戲或電視遊戲、妨礙日常生活的遊戲成癮認定為新的精神疾病,作為依賴症的一種,列入了最新版的國際疾病分類。

1

遊戲成癮屬於精神疾病

長期沉迷或改變大腦結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新版國際疾病分類,把對數字和影片遊戲的成癮描述為一種持續或反覆頻繁的遊戲行為模式。

需警惕 | “遊戲成癮”屬於精神疾病,或改變大腦結構!

世界衛生組織精神健康和藥物濫用部門負責人薩克西納表示,一個對遊戲上癮的人會失去對遊戲的控制,並忽視其它重要的活動,如睡眠、吃飯、工作,這會對這個人造成傷害。

遊戲成癮又被稱為“遊戲障礙”。有科學研究表明,長期沉迷網路遊戲,會改變大腦結構。

北京回龍觀醫院主任醫師牛雅娟表示,玩遊戲孩子的大腦,他的額葉功能出現一些損傷,和正常的孩子相比,控制力下降、認知功能也受到了一些影響。

牛雅娟介紹,她在接診的過程中發現,

她接診的大部

分青少年介於正常玩遊戲與遊戲障礙之間,被稱為“危害性遊戲行為”的狀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釋出的《國際疾病分類》,判斷“遊戲成癮”有三個主要標準:

第一個,他的玩遊戲行為是失控的行為,對遊戲行為的開始、結束、持續時間都沒有辦法控制;

第二個,已經知道玩遊戲的行為,會對學業、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健康造成損害,但是還是沒有辦法停止玩遊戲;

第三個,遊戲成為生活中的優先行為,所有其它的興趣愛好,包括日常活動都要讓位於遊戲。

需警惕 | “遊戲成癮”屬於精神疾病,或改變大腦結構!

世衛組織表示,

確診遊戲成癮疾病,往往需要相關症狀至少持續1

2個月。

如果症狀嚴重,觀察期也可縮短。

2

“史上最嚴”防沉迷新規出臺月餘

未成年人仍有不少漏洞可鑽

今年9月1日起,《國家新聞出版署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工作的通知》正式施行,其中規定:“所有網路遊戲企業僅可在週五、週六、週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網路遊戲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路遊戲服務。”一個多月過去後,遊戲企業做出了哪些改變?在新規實施的過程中,又存在哪些漏洞和不足呢?

需警惕 | “遊戲成癮”屬於精神疾病,或改變大腦結構!

根據新規,所有網路遊戲必須接入國家新聞出版署網路遊戲防沉迷實名驗證系統,使用者必須使用真實有效身份資訊進行遊戲賬號註冊並登入網路遊戲。

新規實施後,網際網路上出現了大量租售不受限遊戲賬號的資訊。遊戲企業迴應,目前主要透過技術手段進行防控。

新規還要求,網路遊戲企業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實名註冊和登入的使用者提供遊戲服務。小學五年級在讀學生小強告訴記者,透過不斷的嘗試、篩選,還是可以找到對未成年人不限時間的遊戲,或用“遊客”的身份玩。

需警惕 | “遊戲成癮”屬於精神疾病,或改變大腦結構!

新規出臺後,還有未成年的孩子沒日沒夜地打遊戲,而家長髮現這類情況後,找不到快速、有效的投訴、舉報渠道。

需警惕 | “遊戲成癮”屬於精神疾病,或改變大腦結構!

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網路產品和服務提供者應當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訴和舉報渠道,公開投訴、舉報方式等資訊,及時受理並處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投訴、舉報。”但現實情況並不理想。

需警惕 | “遊戲成癮”屬於精神疾病,或改變大腦結構!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 佟麗華

:和遊戲公司進行溝通的時候,假如告訴對方,孩子用了家長的手機號,希望刪除掉,這個程式會非常複雜,很難找到人工服務。

網際網路企業要建立便捷的、合理的、有效的投訴舉報的渠道,要公示、公佈這些舉報的方法,要及時受理和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