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是朱元璋渡江前最倚重的文臣,建議效法劉邦,調和諸將

李善長是定遠人,字百室。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率眾攻打滁州的路上,李善長前來投奔,當時李善長四十歲,朱元璋二十六歲。

朱元璋把李善長留下來,讓他當掌書記。

朱元璋小時候沒怎麼上過學,十七歲時父母雙亡,在皇覺寺出家為僧,雖然後來跟老和尚學過認字,但是所接觸到的書籍很可能十分有限,而且大多是佛經。李善長是第一個投奔朱元璋的知識分子,他自幼讀書,有智謀,主修法家學問,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充當了朱元璋老師的角色。

李善長是朱元璋渡江前最倚重的文臣,建議效法劉邦,調和諸將

朱元璋問李善長:現在四處戰亂,何時才能平定?

李善長回答:秦末戰亂,漢高祖出生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戮,五年成就帝業;現在元朝綱紀紊亂,天下群雄四起,主上是濠州人,距離沛縣不遠,如果效法漢高祖,天下不難平定(《明史·列傳·李善長》)。

朱元璋聽後連連稱是。

這很可能是第一次有人把他與歷史上的帝王相提並論、建議他效法過去的帝王,對朱元璋來說,意義重大。

朱元璋最初參加起義軍可能是被逼無奈,而現在可能開始有了一個比較遙遠的目標。

朱元璋對李善長說:“方今群雄並爭,非有智者不可與謀議。吾觀群雄中持案牘及謀事者多毀左右將士,將士弗得效其能,以至於敗,其羽翼既去,主者安得獨存?故亦相繼而亡,汝宜鑑其失,務協諸將以成功,毋效彼所為”(《明太祖實錄》)

李善長是朱元璋渡江前最倚重的文臣,建議效法劉邦,調和諸將

現在群雄並起,需要智者出謀劃策。可是很多處理案牘文書的謀臣常常在主帥面前詆譭將士,使將士的才能無法充分施展,最終導致戰敗。失去羽翼,主帥安得獨存?因此相繼敗亡。你應借鑑他們的過失,務必調和諸將,確保成功,千萬別像那些人一樣。

李善長深表認同,自此他盡心盡力做與將士的溝通工作,使前來投奔的將士消除疑慮,人盡其才,安心追隨朱元璋。

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攻下滁州,為朱元璋出主意,做規劃,主管軍需供給,日益受到朱元璋的親近與信任。朱元璋的名聲越來越大,很多將領前來投奔,朱元璋觀察他們的才能,然後把自己的看法告訴朱元璋;而且對他們真誠相待,使他們消除疑慮,人盡其才,安心追隨朱元璋。有些將領之間因意見不合產生矛盾,李善長也盡力從中調節,緩和關係。

後來,郭子興率領部眾來到滁州,聽信讒言猜疑朱元璋,奪去朱元璋的兵權,還想奪走李善長以輔佐自己,可是李善長堅決謝絕,不肯前去,朱元璋十分感動,對他更加倚重。

李善長是朱元璋渡江前最倚重的文臣,建議效法劉邦,調和諸將

朱元璋作為總兵官駐守和州期間,親自帶兵攻打雞籠山寨,只留很少兵力幫助李善長駐守和州,元軍將領知道和州兵力空虛後,趁機派兵來攻,李善長設伏兵將其擊敗,被朱元璋連連稱讚。

四萬多兵馬駐紮在和州,糧食很快不夠吃了,而江對面的太平、蕪湖一帶盛產稻米,朱元璋想率軍渡江,於是找李善長商量,李善長認為軍隊缺乏船隻,時機不成熟。

不久,巢湖水師前來歸附,帶來了一千多條船,李善長對朱元璋說:現在是時候渡江了。

李善長是朱元璋渡江前最倚重的文臣,建議效法劉邦,調和諸將

於是朱元璋著手準備,安排就緒後,率軍渡江,先攻下采石,又一鼓作氣攻克太平。朱元璋讓李善長提前寫好榜文,嚴禁擄掠,違者嚴懲,攻入太平後,便立即派人貼出。將士們看見榜文,不敢亂搶財物,軍紀整肅,城中百姓很快安定下來。

綜上所述,在渡江前,李善長是朱元璋最倚重的文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