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城談判,李克農隱姓埋名貢獻大,另有神秘“喬指導員”

作者:我看行歷史

歷時2年零17天的朝戰停戰談判,是一場史無前例、曠日持久的馬拉松式談判。鮮為人知的是,被譽為“龍潭三傑”之一的李克農,擔任中方談判代表團團長之職,專門協助彭總進行停戰談判工作。

作為人們家喻戶曉的“特工之王”,李克農實際上還是一個能言善辯、不可多得的談判高手。他不但是西安事變等重要歷史事件的重要參與者,並且還在後來參與朝戰停戰談判過程中,設計打垮了美軍遠東海軍司令喬埃提出的所謂1。2萬平方公里海空補償論,做出了重大貢獻。

開城談判,李克農隱姓埋名貢獻大,另有神秘“喬指導員”

李克農上將

(一)美方獅子大開口,李克農發動輿論攻勢,喬埃百口莫辯,被迫闢謠

1951年7月10日,當雙方代表第一次坐到開城的談判桌前,朝方代表南日大將,提出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時”時,美方代表喬埃海軍司令針鋒相對丟擲了另一套方案,要把軍事分界線定在中朝軍隊陣地的大後方。

這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美方要求以臨津江為界,以西的中朝軍隊後撤38到53公里,以東的從現有陣地後撤68公里;這樣,美軍就可以不費一槍一彈,不用一兵一卒,白得1。2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樣既可以對美國優勢海空力量進行補償,又可以讓美軍確保己方防禦陣地和部隊的安全。

聞聽此言,中朝代表一下子拍案而起,南日大將更是反問道:“難道,我的防禦陣地和部隊就不需要安全了?為什麼不把軍事分界線劃到美方陣地的後方呢?”

開城談判,李克農隱姓埋名貢獻大,另有神秘“喬指導員”

開城首輪談判現場

當時坐陣開城的李克農,已經敏銳地感覺到:對方已經沒有凱南約會馬立克時那樣緊張了。”在南日與喬埃進行長達6天無休止的辯論,卻沒有任何效果的情況下,李克農建議發動輿論攻勢,揭露美方談判缺乏誠意的舉動。

對於李克農提出的建議,經上級批准,1951年8月1日北京的廣播電臺公開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質疑談判缺乏誠意的美方。

讓美方代表喬埃意外的是,緊隨其後的是新華社與《人民日報》,紐約的《工人日報》,英國的路透社等眾多媒體,進行連篇累牘式報道,紛紛撰文指出:“美方的行為,已經一腳踢開了原先的建議。”

這下,喬埃掉進了自己人挖的深坑裡,尷尬萬分的他在談判桌上,不得硬著頭皮改口說:“從未建議在中朝軍隊的領地上建立聯軍的陣地。”結果話音剛落,李奇微與聯軍總部一不留神也掉進坑裡了。

1951年8月4日,聯軍總部剛剛發表李奇微司令官於7月31日的一項最新宣告:“聯軍主張在鴨綠江上的海空戰線與地面戰線某處,劃定軍事分界線。”想不到,這個不合時宜的宣告,一下子搞得整個美方代表團在西方媒體面前,都下不來臺了,不得不對此進行闢謠。

李奇微在他後來的回憶錄中,對中方代表這樣寫道:“他們總是抓住我們的各種失誤進行宣傳,我們的文武官員總該有前車之鑑,總該在思想上有所準備了。”

直到幾十年過去,美軍還沒搞明白,這場當年讓美方難堪的輿論攻勢,竟然是李克農建議發動的。

開城談判,李克農隱姓埋名貢獻大,另有神秘“喬指導員”

李奇微

(二)美方老調重彈,李克農獻計彭總,打掉美軍最後的籌碼

1951年10月25日,之前由於美軍飛機轟炸中朝代表團住所,而被迫中斷63天的停戰談判,改在北緯38度線南5公里,開城東南8公里處的一個小山村板門店,重新舉行。

沒想到,美方代表霍治將軍,不但再次老調重彈什麼“海空補償論”,還要求中朝軍隊要麼把三八線以南的開城劃為非軍事區,要麼從中部戰線後撤,承認聯軍進入開城市郊。

這套無理取鬧的說詞,自然遭到中朝代表的一致拒絕,談判再次陷入僵局,怎麼辦呢?

深謀遠慮的李克農,早就料到美方代表還會玩故伎重演的把戲,於是這回他下了一次狠手,在重開談判沒多久,他就向志願軍司令員彭老總做了一次至關重要的彙報。

“清川江口至鴨綠江邊一帶,大、小和島,及其周圍的椴島、炭島一帶,有韓軍1200餘人,400多名美韓軍事情報人員,島上設有大功率的雷達、對空臺、竊聽監視裝置,收集志願軍情報,對我威脅很大,美方在談判桌上又在島嶼撤退問題上糾纏不休,希望能拔掉這個釘子。”

接到李克農的報告,彭老總很快下達一道新的作戰命令:“實施陸海空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拔掉這個釘子。”隨即志願軍轟炸機部隊開始了第一次入朝參戰,對大和島展開了首輪轟炸行動。

隨著志願軍第50軍解放大、小和島勝利的步伐越來越近,加上其他戰線上美軍的節節敗退,身處美國國內的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不得不給李奇微下達明確指定,要求其在軍事分界線的談判上作出妥協。

到這裡,美軍談判代表折騰4個月,精心策劃的所謂“施壓戰術”,最終以失敗告終。令人啼笑皆非的“1。2萬平方公里海空補償論”,被徹底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裡。

開城談判,李克農隱姓埋名貢獻大,另有神秘“喬指導員”

朝朝戰談判所在地開城來鳳山莊

(三)“李隊長”與搭檔“喬指導員”運籌帷幄,精心佈置談判工作事宜

當年停戰談判桌前,美軍和媒體記者眼裡的中朝代表團,大概只有南日大將、鄧華、柴成文等人組成的聯絡官小組而已,他們根本看不出來,還有指揮官和參謀,在幕後還有高人暗中相助。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談判工作非比尋常,而且在兩軍陣前談判,更是充滿了火藥味。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李克農特意採用隱姓埋名的戰術,中方代表團對外稱“工作隊”,隊員們不能喊李克農首長,只能稱他“李隊長”,他的搭檔、38歲的新中國外交才子喬冠華,則被稱“喬指導員”。

開城談判,李克農隱姓埋名貢獻大,另有神秘“喬指導員”

參加談判的中朝代表團成員

1951年7月9日,就在舉行正式談判前的最後一次會議上,頂著嚴重哮喘病,靠藥物勉強抑制病情的李克農,第二個登臺發言,對那些年輕氣盛、大多沒有談判工作戰友們,提出了以下四點要求:

1,談判也是“打仗”,一旦打響千變萬化,具體問題要後發制人。

2,在談判桌上說的話,是收不回來的,所以對外表態一定要慎重。

3,發言時除了使用主稿之外,還要另外準備一些小稿子作備用。

4參加會議的人員,要注意觀察會場上的每一個細節,做到察言觀色,爭取較快地摸透對方的脾氣。

同時,他還要求志願軍的參謀長解方,透過李士奇等人注意戰場上的情況變化,及時告知代表團,並且強調“如果脫離了戰場上的情況變化,停戰談判是無法進行的。”

開城談判,李克農隱姓埋名貢獻大,另有神秘“喬指導員”

【李克農陪同彭總在停戰協議上簽字,右邊第一位李克農】

從這些史料中不難看出,李克農這位著名的“特工之王”,不僅在隱蔽戰線居功至偉,在朝戰停戰談判中,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