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和虞姬的故事,被辛棄疾寫入詞中,化用一個美麗傳說,驚豔千年

項羽被劉邦圍困的時候,曾經寫下一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和虞姬的故事,被辛棄疾寫入詞中,化用一個美麗傳說,驚豔千年

這其中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寫的就是項羽身邊的美人虞姬。據說,虞姬容貌嬌媚,傾國傾城,且能歌善舞,因此也被稱為“虞美人”。叱吒風雲的楚霸王,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也難免兒女情長,為自己的愛姬而心痛難忍,感慨悲嘆,為後人留下了“霸王別姬”的悽美故事。

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了一個關於“虞美人”的美麗傳說,“高郵桑景舒性知音,舊傳有虞美人草,聞人作《虞美人曲》,則枝葉皆動,他曲不然。景舒試之,誠如所傳。詳其曲聲,皆吳音也。”

也就是說,高郵有一位名叫桑景舒的音樂家,聽說一種虞美人草,聽到有人彈奏《虞美人曲》,就會隨著曲子而輕輕擺動,若是有人彈奏別的曲子,這種虞美人草則一動不動。桑景舒就親自試了一下,果然就像傳說中一樣。桑景舒仔細研究了《虞美人曲》,發現這支曲子,來自吳地。

項羽和虞姬的故事,被辛棄疾寫入詞中,化用一個美麗傳說,驚豔千年

項羽和虞姬的悽美愛情,虞美人草的神奇傳說,被南宋詞人辛棄疾,糅合到自己的詞中,成了一首驚豔世人的詞作——

浪淘沙·賦虞美人草

不肯過江東,玉帳匆匆。至今草木憶英雄,唱著虞兮當日曲,便舞春風。

兒女此情同,往事朦朧。湘娥竹上淚痕濃。舜蓋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這首詞的上闋,用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典故,加上虞美人草聞《虞美人曲》,便在風中起舞的傳說,將虞美人和虞美人草融為一體,表達出對這一歷史悲劇的深切嘆息。

不肯過江東

”,直接挪用了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戰敗,走到烏江的時候,烏江亭長駕著小舟在等他,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人數十萬,也可以讓大王休養生息,請大王趕緊渡河。”然而,項羽卻拒絕了烏江亭長的請求,他說:“天亡我也,我渡河有什麼用?再則,當年我和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而西,現在只有我一個人回去,就算江東父兄憐惜我,不說什麼,我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於是,項羽自刎烏江。

項羽和虞姬的故事,被辛棄疾寫入詞中,化用一個美麗傳說,驚豔千年

玉帳匆匆

”,寫的是項羽和虞姬在帳中作別的場景。許彥國的《虞美人草行》中寫道,“三軍散盡旌旗倒,玉帳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劍光飛,青血化為原上草。”

“至今草木憶英雄,唱著虞兮當日曲,便舞春風”,這就是化用了《夢溪筆談》中,關於虞美人草的神奇傳說。

“兒女此情同,往事朦朧,湘娥竹上淚痕濃”,則說明直到如今,人們依然懷念項羽,然而英雄不再,壯志難酬,實在令人傷感。

“舜蓋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據說,舜是重瞳,項羽也是重瞳,《史記·項羽本紀》中,司馬遷曾提出疑問,項羽難道是舜的後裔嗎?但是,為什麼舜是仁君,項羽卻有些殘暴呢?所以,辛棄疾用這個典故,也意在點明項羽兵敗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他不知道實行德政。

辛棄疾的這首《浪淘沙·賦虞美人草》,借用了項羽和虞姬的典故,化用了虞美人草的神奇傳說,構成了一片奇麗的詞作,驚豔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