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有3個住所,國君有屏風他家也有屏風,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管仲,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是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齊桓公元年時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一職,並被尊稱為“仲父”。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按理來說,這樣一位名傳千古之人,必定是個有大智慧、大威望之人。然而,在孔子看來,管仲卻是不知節儉、不守禮數之人。甚至,孔子心中還覺得他是個僭越禮數的反而典型,必須嚴厲地批評,讓後世之人引以為戒。

管仲有3個住所,國君有屏風他家也有屏風,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孔子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其中具體的原因又是什麼呢?這一切從《論語·八佾篇》第二十二章中,便可一見端倪。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

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

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孔子說:“管仲的器量狹小呀!”

有人問道:“是不是管仲太節儉了?”孔子說:“管仲建有三個處所,各處有各處的事情,並且都設定有專人負責,相互之間也不曾兼職互通,哪裡算得上什麼節儉呢?”

管仲有3個住所,國君有屏風他家也有屏風,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有人又問道:“那麼管仲懂得禮的規則嗎?”孔子說:“國君的大門外有屏風,管仲的大門外也有屏風。國君招待鄰國之君的宴會,修建了放置酒杯土幾,管仲宴客的時候也修建了那樣的土幾。如果說管仲懂禮的規則,那麼還有誰不懂得禮的規則呢?”

很明顯,從這一章的內容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評價管仲是個不節儉、不守禮之人,是因為管仲行事太過張揚,一點也不注重禮儀要求的原因。

具體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見識淺薄導致了器量小。

古人常說:“識深則量大,識淺則量小,故人之胸襟氣量在其識。”管仲雖然在推行變革、治理國家之上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華,並且也取得了令後世讚歎的成就。然而,這並不能掩蓋其日常所作所為帶來的見識淺薄的印象。

管仲有3個住所,國君有屏風他家也有屏風,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二是鋪張浪費導致了格局小。

孔子雖然並不是很提倡節儉這種觀點,但是卻也不支援鋪張浪費的行為,畢竟對於推崇中庸之道的他來說,這種太過節儉或者太過浪費的行為,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所以,當孔子聽到管仲有“三歸”且設定得極為奢華之時,便認為他把心思全都用到了防止鋪張浪費之上,顯然具備這樣思想的人,都是不符合他“禮”的規定的人。

三是僭越禮數導致品德低。

周禮之中,天子、諸侯、大夫之職規定得極為詳盡,什麼等級的人能夠做到的程度都有著固定的規定。然而,管仲作為“國相”已經受到了極高的禮待,但他卻依舊不滿足,還僭越禮數做出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所以其個人的品德、品行也就一眼便知。

正是由於以上三種原因,使得孔子對於管仲這樣行為極為敏感,並且在他人面前敢於大膽講出自己的觀點和實話,同時還得出了“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這樣的論斷,顯然其對於管仲意見之深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