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隴西》熱播:三國寫字用竹簡?

最近熱播的懸疑大戲《風起隴西》遭到不少非議,比如有人說該劇的畫面整體色調偏昏暗,白天屋裡就黑咕隆咚的,到了晚上,蠶豆大的燈光配上黑黢黢的房間看著有點兒像恐怖片的感覺。

《風起隴西》熱播:三國寫字用竹簡?

事實這才是古代的真實環境,那時候沒有日光燈,白天全靠自然採光,晚上只能靠油燈,再加上蜀漢山區多樹木竹林茂密,房間裡可不就黑黢黢的?那些把古代房間拍得跟五星級酒店一樣亮堂的影視劇就真實了?

再有一個是吃飯的細節,三國時期沒有那麼多菜餚,古人吃飯都很簡單,普通人吃飯的器具也比較粗陋,如果馮膺、荀詡他們身在西蜀吃個辣椒炒肉那才是有問題的。

然後,還有觀眾提出了另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故事背景是三國時期,《風起隴西》裡為什麼出現了那麼多的竹簡和木牘?要知道,早在東漢中期的公元105年,造紙術就已經得到改進並推廣了。

沒錯,在《風起隴西》裡,諸葛亮、郭淮這些蜀漢曹魏的高官看的書和報告都是用竹簡做的,郭剛、陳恭、荀詡這樣的中級軍官寫報告也用竹簡,李嚴這樣的大將軍和馮膺這樣的情報機構大佬不論是寫奏摺還是寫密信也都是用木牘。

《風起隴西》熱播:三國寫字用竹簡?

《風起隴西》的歷史背景設定是三國初期,具體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之間的故事,大致時間是公元228年到229年,當然,劇情裡也融入了第三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發生的一些歷史典故。

根據史書記錄和考古發現,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了用麻質植物纖維造的麻紙,最著名的就是“灞橋紙”。到了東漢漢和帝時期,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製造出了“蔡侯紙”並將造紙流程和方法上奏皇帝。

公元105年,漢和帝下令推廣蔡倫的“蔡侯紙”造紙法。

《風起隴西》熱播:三國寫字用竹簡?

到《風起隴西》故事發生的228年,“蔡侯紙”造紙法已經推廣了一百多年,從蜀漢曹魏的高層到中層,為什麼還都大量採用竹簡和木牘?

這是不是《風起隴西》劇組的製作不嚴謹,道具穿幫?

還真不是,這不僅不是穿幫,反而反映了《風起隴西》劇組在道具上的嚴謹。

《風起隴西》熱播:三國寫字用竹簡?

蔡倫改進造紙術後,“蔡侯紙”造紙術雖然得到了推廣,但在全國範圍內還沒有形成規模。

到了漢靈帝和漢獻帝時期,著名書法家和造紙家左伯在“蔡侯紙”的基礎上再次進行改良,製造出了當時最好的“左伯紙”。

雖然在現代的歷史書中,左伯的名氣和蔡倫無法相提並論,但在古代兩人幾乎是齊名的,唐代詩人李嶠有首詩《紙》裡是這樣寫的:妙跡蔡侯施,芳名左伯馳。清朝乾隆皇帝也寫過詩《紙》:不知有漢蔡倫合,漫數唯萊左伯嘉。

雖然左伯紙在東漢末年很受歡迎,但卻生不逢時趕上了黃巾大起義和之後的群雄混戰,紙張的使用不僅沒能進一步推廣起來,反而倒退回去了。

《風起隴西》熱播:三國寫字用竹簡?

在三國時期,不論是蔡侯紙還是左伯紙都沒有解決幾個現實問題,一是防蛀防蟲防潮,二是便於儲存,三是大規模製造,容易獲得,四是價格低廉。

此外,三國時期的人還沒有形成用紙的習慣,《三國志·魏·陳思王植傳》中有這樣一段話:“功銘著於鼎鍾,名稱垂於竹帛”,三國時期的人更願意把大事和極其重要的話刻在鐘鼎上,把其次重要的書信、詔令和檔案書寫在竹簡和帛書上。

新鮮事物的推廣和普及是需要時間的,我們不妨舉個例子,第一輛現代汽車誕生於1886年,可以大規模生產且廉價的福特T型車誕生於1908年,而直到二十一世紀,汽車才真正走入我國大部分家庭成為大眾消費品,可見,汽車從誕生到我國普及用了上百年時間。

《風起隴西》熱播:三國寫字用竹簡?

東漢開始推廣“蔡侯紙”造紙術是在105年,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228年也不過只有一百多年,而且竹簡木牘最早起源於商代,千年應用的巨大慣性還不能讓紙張很快取代竹簡木牘。

因此,三國時期並不是沒有紙,而是用紙的地方很少,大部分人使用的還是竹簡和木牘。

在《風起隴西》裡,我們看到司聞曹的公文、檔案、命令以及各個官員的“名刺”依然採用竹簡木牘,這是非常符合歷史原貌的。

《風起隴西》熱播:三國寫字用竹簡?

《風起隴西》熱播:三國寫字用竹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馮膺傳送情報的木牘,一看那個形狀就知道,那應該是劇組從博物館裡得到的思路,漢代確實有那種形狀的木牘和包裝方式。

此外,蜀後主劉禪給李嚴的密旨“衣帶詔”(應該是虛構的),李嚴寫給柳瑩的情詩都是用的紙張,這也符合當時紙張用量小且用途特殊的習慣。

《風起隴西》熱播:三國寫字用竹簡?

要知道,當時的紙張比起竹簡木牘來並不容易儲存反而很容易毀掉,因此密詔、情詩這種多少有些見不得光的東西用紙張來寫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麼,紙張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我國普及和流行的呢?

《風起隴西》熱播:三國寫字用竹簡?

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有一部名作《三都賦》,寫作完成後在當時引起轟動,於是出現了一個成語“洛陽紙貴”。

《三都賦》大致於公元280年寫成,說明在西晉時上流社會已經開始普及和運用紙張。

東晉時期,醫藥學家葛洪在煉丹時發明了黃麻紙,也就是用黃櫱汁浸染紙張,從而得到了可以防蟲防蛀的黃麻紙,大大提高了紙張的使用壽命。

公元403年,東晉權臣桓玄篡位後下令朝廷詔書、檔案等檔案全都採用黃麻紙,從官方角度確立了紙張的推廣和普及。此時距離蔡侯紙開始推廣已經過去三百來年,距離《風起隴西》所處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過去了近二百年。

從考古學角度講,也就是從兩晉南北朝開始,竹簡木牘的出土數量出現了斷崖式下滑,證明紙張在當時已經得到了非常大的普及。

《風起隴西》熱播:三國寫字用竹簡?

三國時期正好處在竹簡木牘使用的末期同時也是高峰期,《風起隴西》裡出現大量竹簡木牘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綜上,《風起隴西》雖然在臺詞上有很多現代化的內容,但該劇不論是在攝像、服裝、道具還是化妝上都非常注重細節,從而拍出了一部非常有歷史厚重感的古裝諜戰劇。

圖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