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周到清末,荒唐的避諱制度為何被歷代的統治者們大力推崇?

記得小時候小夥伴們在一起吵架的時候,最大的殺傷力就是直接叫出對方父母的名字,一旦叫出對方父母的大名,對方就會立刻垂頭喪氣

這種長大後看起來非常可笑的事情其實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避諱制度

從西周到清末,荒唐的避諱制度為何被歷代的統治者們大力推崇?

姬周革了殷商的天命之後,為了杜絕別人也來革掉自己的天命,於是就弄出了一套禮法,而避諱制度就是禮法中重要的一環

透過避諱能夠彰顯周天子的尊貴從而在無形中增強其統治合法性,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在心理上認可統治者對自己的統治

避諱分為公諱和家諱,公諱就是指周天子的名字,全天下的人都要避諱,家諱是指自己家裡的父母和祖輩,寫文章的時候如果寫到這些需要避諱的字,就要找同義字或同音字來代替

不過在先秦時期避諱制度還沒有落實到基層,沒有要求普通百姓遵守,所謂“禮不下庶人”就是這個意思,其實只是貴族士大夫階層在嚴格遵守而已

從西周到清末,荒唐的避諱制度為何被歷代的統治者們大力推崇?

到了秦漢之後,統治者為了強化中央集權,避諱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開始明確規定要避皇帝皇后以及皇太子的諱

每一個需要避諱的字都有官方權威釋出的替代字,以方便天下的讀書人使用,替代字通常都和需要避諱的字意義相同

比如為了避漢文帝劉恆的諱,恆山就被改為了常山,“恆”和“常”的意義相通,為了避光武帝劉秀的諱,秀才就被改為了茂才,“秀”和“茂”也相近

從西周到清末,荒唐的避諱制度為何被歷代的統治者們大力推崇?

在唐朝之前避諱制度雖然一步步的完善和嚴格,但是對大多數人的生活其實並沒有產生大的影響,避諱制度真正開始氾濫成災是在唐朝

在唐朝要避諱皇帝以及七廟,皇后、太子、官員甚至是地名都需要避諱,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的第一句本來叫豫章故郡,沒想到百年之後唐代宗的名字叫李豫,“豫”字就須要避諱了,所以滕王閣序的第一句就被改成了南昌故郡

當時不但要避諱需要避諱的本字,而且連同音字或引起嫌疑的字都要避諱,在這種情況之下,避諱制度就成為了一些小人整人的工具

從西周到清末,荒唐的避諱制度為何被歷代的統治者們大力推崇?

唐朝的大詩人李賀才高八斗滿腹經綸,卻被剝奪了參與考進士的資格,對於李賀來說整個人生都毀掉了

原因就在於李賀的父親叫李晉肅,“晉”與“進”同音,李賀如果考進士就是犯了忌諱,就是不孝,大才子李賀也因此而斷了前程,二十七歲就鬱鬱而終

這就是一些宵小鼠輩因為嫉妒李賀的才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高舉著避諱制度的大旗而打擊別人的赤裸裸的例子

對此事韓愈曾經感嘆道:幸好老爸的名字不叫仁,如果叫仁的話,兒子連人都不能做了

可見唐朝的避諱制度有多麼的變態,這種變態的制度一直貫穿了整個唐朝,即使到了唐朝末年兵荒馬亂的時候也是如此

從西周到清末,荒唐的避諱制度為何被歷代的統治者們大力推崇?

唐僖宗乾符年間,為了籌集軍費剿滅王仙芝和黃巢,朝廷開始公開賣官,各種品級的官職被明碼標價向富人掛牌出售

據唐人雜記記載,河東道雲州有一個叫王懷恩的富商花了鉅款十萬緡買了一個刺史,沒多久朝廷的任命書下來了,授予王懷恩登州刺史即刻赴任

拿到任命書後王懷恩卻如喪考妣差點氣昏死過去,因為自己的老爸名叫王登,如果去上任就是犯了避諱制,就是不孝,因此王懷恩只好含淚請辭

然而官可以辭,錢卻是不能退的,自己的這筆鉅款就算是捐給朝廷了,這件事情很大的可能是朝廷窮瘋了故意這麼幹的,用這種方式來收割富人,實現一官多賣儘可能的收刮錢財

可見在唐朝避諱制度已經成為了一種工具被濫用了,一不小心就會入坑,輕則像王懷恩那樣破財,重則像李賀那樣丟掉一生的前途

從西周到清末,荒唐的避諱制度為何被歷代的統治者們大力推崇?

如果說唐朝的避諱制度是登峰造極的話,那麼到了清朝就是令人髮指了

唐朝的避諱制度雖然很繁雜,但是需要避諱的地方起碼還是公開透明的,只要小心一點,還是能避開雷區的

而清朝就完全是暗黑模式,沒有人知道哪裡是雷區,最有名的事件就是一個書生隨意寫了兩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詩就招來了殺身之禍被物理消滅

康熙年間有一個賣面的老闆為了招攬生意打出了“正宗清湯麵”的招牌後被殺頭了,在此之前沒有人知道清風和清湯麵需要避諱

而清廷也不會像唐朝那樣明確的將需要避諱的地方公佈出來,是不是雷區全憑統治者的念想和心情而定,人們只好自我去揣測哪些會犯忌諱,說話寫字都要先自我審查一番,生怕一不小心就會引來殺身之禍

大家都變得唯唯諾諾噤若寒蟬,而這正是清廷的統治者們樂於看到的

從西周到清末,荒唐的避諱制度為何被歷代的統治者們大力推崇?

清朝自康熙開始避諱的範圍就被無限擴大,康熙的名字叫玄燁,於是“墷、燁、曄、瞱、 ”等同音同形字都需要避諱

“玄”字和凡是帶玄字邊的字全部都要規避,如果實在無法規避就少寫最後一筆或者空格,但是畜牲的“畜”千萬不能少寫一點,否則就會大禍臨頭

清朝的統治者用這種暗黑的避諱模式樹立起了絕對權威,達到了穩固皇權的效果,但是這種操作對文化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

因為這些名目繁多的避諱就像是套在人們思想上的枷鎖一樣,讓每個人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每天都活在不確定之中,終清一朝267年都沒有出現唐宋時期那樣的大文豪

“康乾盛世”期間,清人的筆記滿篇都是空格或者缺少筆畫的字又或者是諧音字,那時沒有拼音字母代替,讀著都讓人費勁

可以想見當時的人們有多麼的無奈和恐懼,今天看來讓人無限感慨,感覺既荒謬可笑,又有一種不盡的悲涼

從西周到清末,荒唐的避諱制度為何被歷代的統治者們大力推崇?

辛亥革命之後,避諱制度這種皇權專制下的產物被徹底廢止,人們思想上的枷鎖才得以摘除,再也不用每天費盡心思去猜測哪裡是雷區了,學生們可以用堂堂正正的正楷中國字寫文章了,文化的復興也由此開始

有人總結出了中華傳統中的三大糟粕:女人裹小腳、男人被閹割以及萬惡的避諱制度,而避諱制度無疑是傷害最大的,前兩個已經被徹底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但願避諱制度也被永遠封印,不要再死灰復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