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功名朱買臣:面對妻子的挖苦,他憑什麼如此確定自己一定能飛黃騰達?

世間之事千奇百怪,無所不有,其中最讓人關心和感慨的就是命運和家庭。人們渴望發達,又希望能夠獲得美滿團圓,然而天意總是告訴我們想得太多。然而人生的真實性也就正是體現在悲劇之中,團圓美滿的結局總是很少。也正因為此,所以大家才都對團圓美滿十分熱衷和嚮往。

或許生而富貴的人更容易幸福美滿,對於出身貧寒的人來說,個人的前途與家庭的美滿總是難以兩全。著名的“朱買臣休妻”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引子:朱買臣夫妻的故事

西漢時會稽郡吳縣(在今蘇州市)有個人名叫朱買臣,他非常喜歡讀書,胸中也很有些學問,無奈家境貧寒,將近四十歲的年紀還只能到山中砍柴,然後和妻子一起或挑或背,運到集市上去賣錢,以此為生。

五十功名朱買臣:面對妻子的挖苦,他憑什麼如此確定自己一定能飛黃騰達?

要說挑柴就挑柴吧,讀書人為生活所迫而做這種雜事,也說不上很醜。偏偏這哥們還有個習慣,喜歡邊挑擔子走路邊朗誦詩書,高興的時候還會大聲唱出來。

慢慢地四鄰八鄉都知道集市上有這麼一個怪人,說是挑柴賣卻又不好好做生意,說些半懂不懂迂腐不通的話,還學著人家讀書人的樣子高聲朗誦詩書,好像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是讀書人一樣。有時候一些輕薄少年看他一邊挑柴、一邊還在旁若無人地或誦或唱,便聚在一起取笑奚落他。

買臣的妻子在旁邊實在看不下去,就在路上勸買臣不要再朗誦了,更不要唱起來,讓人感覺很羞恥。然而買臣把老婆的話當耳邊風,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反而誦唱得更加大聲。

妻子說了很多次,買臣就是不聽。到最後妻子實在受不了了,終於和買臣攤牌。她堅決要求和朱買臣離婚。

五十功名朱買臣:面對妻子的挖苦,他憑什麼如此確定自己一定能飛黃騰達?

看到妻子來真的,買臣反而鎮定下來了,他決定說出自己心中想了很久的真正打算,於是他笑著對妻子說:“我到五十歲的時候就肯定會飛黃騰達,獲取功名富貴,現在已經四十來歲了。你跟著我這些年吃了這麼多苦,只要再等幾年,等我大富大貴之後肯定會好好報答你。”

妻子早已對買臣的功名富貴之途徹底死心,也不認為買臣將來會有什麼大的出息,因為她跟著買臣這麼多年不要說功名富貴,連好飯都沒吃過幾頓。聽到買臣說這話,還能笑得出來,她心裡很反感,當場就懟了回去:“像你這個樣子,終久哪天要餓死在不知道哪個山溝溝裡,還指望什麼功名富貴。”

買臣還是苦苦挽留,但妻子去意已決,甚至一刻也不願耽擱。買臣沒辦法,只好由著她去。

妻子走了以後不久就重新找人嫁了出去,買臣只好一個人繼續砍柴、挑柴、賣柴,但他還是絲毫不改邊挑柴走路邊大聲朗誦詩書的習慣。

後來朱買臣終於得到機會,到京城長安之後獲得漢武帝的重用,直到出任本地會稽郡的太守。

當時的太守尊稱為府君,在他所管轄的方圓千里的一郡之內就是說一不二的人物,而且很大程度上對一郡之人都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力,論禮節和排場,比後世的總督還要威風。

買臣就這樣以太守之尊榮歸故里,此時也正好接近五十歲,後人也就用“五十功名”來形容一個人大器晚成。

會稽郡和首縣吳縣的官員們聽說新太守到任,專門舉辦了一個盛大的迎接儀式。除了郡縣的官員都去迎接以外,還徵發百姓承擔徭役修整道路館舍。

迎接新太守的排場很大,光是豪車就有上百輛。買臣坐在高階官員專屬的四匹馬拉的豪車之中,在當地官員們的前導後衛下來到郡的治所吳縣的縣界。

買臣此時從豪車中望出去,恰好正好看到他的前妻和她現在的丈夫都在被徵發的百姓行列之中,正在彎腰低頭修整道路,蓬頭垢面,身上也滿是泥土。

買臣心中不忍,就停車招呼手下人把前妻和她現在的丈夫喊過來,讓後頭的豪車載上他們,跟著一起帶到太守府中。

五十功名朱買臣:面對妻子的挖苦,他憑什麼如此確定自己一定能飛黃騰達?

買臣沒有對前妻說太多話,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買臣想報答一飯之恩,於是把前妻和她現在的丈夫都安置在太守府裡的後園之中,好生招待供養他們。

然而這樣的遭遇卻讓前妻感到慚愧,複合是明顯不可能的,當初因為不願意被人指指點點而離婚,現在卻更加讓人說閒話,或許大家都會說,“看啊,這就是當初拋棄現任太守的前妻,現在不知道會不會後悔”。前妻覺得忍受不了,於是只過了一個月就在園中上吊自殺了。

事已至此,買臣也無可奈何。只好賜予前妻現在的丈夫錢財,讓他厚葬前妻。此事也就此告一段落。之後買臣把當初曾經幫助過自己、對自己有恩情的人全都找來,一一給予厚報,也算了結了當初心中之願。

朱買臣夫妻二人的性格與人生遭遇,千載之下讀來仍然令人感慨,不得不感嘆人生百態,成敗由己。

故事就是如此,但其中也有一點特別有意味的地方。那就是,在面對妻子的質疑甚至嘲諷挖苦之時,朱買臣憑什麼如此確定自己在五十歲的時候能夠飛黃騰達呢?

其實朱買臣跟妻子說自己到五十歲必然富貴,並不是隨口說大話,也不是因為買臣會占卜算卦或算命。而是因為買臣雖然身在村野,卻一直在關心朝廷局勢。他知道自己這樣對儒學深有研究的儒生的時代必然馬上就會到來。而他之所以如此自信,至少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即位不久的漢武帝喜好儒學

他知道才二十歲左右的當今皇帝(漢武帝)非常喜歡儒家學問,一繼位就任用了幾位儒學大師擔任朝廷中最重要的官職,其實也是想借儒家的禮樂制度確立天子至高無上的權威。但他剛即位沒多久,大權總體上還掌握在他的奶奶太皇太后竇氏的手中,而竇太后則喜歡倡導無為而治的黃帝、老子之學,反對積極有為的儒家學問。

五十功名朱買臣:面對妻子的挖苦,他憑什麼如此確定自己一定能飛黃騰達?

這幾位偏向於儒學的大臣也都因為得罪了竇太后而遭到貶黜,要麼被罷免,要麼下獄自殺。一時之間朝野談儒色變,連漢武帝自身也不得不屈從於竇太后的權威而壓抑自己對儒學的偏好。

但漢武帝並沒有絲毫改變自己的儒學的喜好,而只是暫時壓抑而已,時間到了,他自然還是會表現出對儒學的偏向的。

二、朱買臣喜好儒學且對儒學很有研究

朱買臣本身最喜歡的就是儒家學問,甚至陶醉於其中怡然自得。除此以外,他還特意根據朝野的傳聞研究漢武帝的喜好。他知道漢武帝在儒家經典中最喜歡的是《春秋》(五經之一),而且漢武帝還特別喜歡壯麗的辭賦,很享受這類辭賦所烘托出的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感覺,而辭賦之中最好的則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地詩人們創作的《楚辭》。

一者是自身確實很喜歡,二者投漢武帝所好,三者鑽研儒家學問確實有助於經世致用、治國平天下,所以朱買臣格外認真地鑽研儒家經典《春秋》,還有漢武帝特別喜歡的辭賦之冠《楚辭》。

買臣連續十多年就只認真鑽研這兩本書,吃飯想的是這兩本書,睡覺想的是這兩本書,走路想的還是這兩本書,所以買臣在挑柴的時候背誦這兩本書中的文章,有所心得的時候甚至高興得唱起來,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三、竇太后年事已高

另一方面竇太后年事已高,身體也並不好,在世之日可能並不會很長,算下來可能還不必等十年。等到竇太后駕崩之後,漢武帝就能真正掌握大權,那時候他必然會大力提倡儒學,以重新確立天子的權威。到那時儒生們的機會才會真正到來。

四、朱買臣一直在觀察齊地儒生公孫弘的仕途

竇太后駕崩之後,壓制儒學的強大力量不復存在,但買臣還是沒有立即活動起來,而是繼續等了幾年。因為此時擔任丞相的是漢武帝的舅舅武安侯,親貴用事,貧寒出身的儒學士子並沒有什麼晉升的機會。當然朝廷中也確實有一個貧寒儒生,就是齊地的公孫弘,因為對策優秀而獲得重視,但此時官職也還不高,不知道前途如何。

五十功名朱買臣:面對妻子的挖苦,他憑什麼如此確定自己一定能飛黃騰達?

直到武安侯也去世,而公孫弘被一路提拔重用,甚至擔任朝廷最高官職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買臣才徹底確定形勢,儒生的機會這下是真的到來了。

五、當時臣民可以直接向皇帝上書

買臣決定立刻動身去長安,但他沒錢,連路費都拿不出來,光靠自己到不了長安。

恰好又到了郡中派出官吏到京城長安去彙報本郡這一年的戶籍、物產、稅收、刑獄、武備等各方面的政務情況(稱為“上計”)的時候,於是買臣藉著這次機會,託關係謀了一個給去長安的官吏(稱為“上計吏”)當役卒的差事。這樣相關的路費和食宿費用就可以公家報銷,而不用自己承擔,也就解決了最大的難題。

到了長安之後,買臣立馬就來到未央宮前殿大門之下,投遞自己精心寫好的關於國家大事政策方針的上書,希望能夠憑藉此上書,一舉而獲得漢武帝的重視。

當時漢朝對天下百姓很寬容,所有官吏百姓都可以直接給皇帝上書。因為當時絕大多數的普通政務都是直接交給丞相處理,皇帝主要的工作就是處理國家軍政大事、人事任命以及臣民上書,所以皇帝也有足夠的時間來看普通百姓的上書。

皇帝如果覺得上書很有用或此人很有才,就可以直接提拔任用此人。

透過此種路徑獲得重用的漢朝大官比比皆是,最傳奇的就是漢武帝時期的最後一任丞相田千秋,年事已高的他一次上書就徹底改變命運,沒幾年就從職位很低的郎官升任丞相。

朱買臣上書的時候信心滿滿,但沒想到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上書就像石沉大海,等了很久都沒有任何訊息。或許是他所上之書並不對漢武帝的路子,更有可能的是此時正忙於對付匈奴之軍國大事的漢武帝根本就沒有時間看普通百姓的上書。

買臣這下就著慌了,本來就沒錢,來長安的時候也沒帶什麼錢,完全是指望著依靠上書一舉獲得重用。但現在希望卻落了空,時間一長,連吃飯都成了問題,不得不依靠同行的同事們的接濟,過著有一頓沒一頓的生活。還好同事們都比較善良,並沒有因為買臣以役卒的身份貿然上書想要獲得皇帝重用就取笑他痴心妄想,反而是輪流接濟幫助他。

但這樣下去終究不是辦法,時間一長就真的要餓死了。買臣不得不放下臉面,開始走預想中稍微差一點的備選路子。

六、朱買臣還有得勢的同鄉可以求助

原來買臣有個吳縣的年輕同鄉,名叫嚴助,因為家世好、很有學問且擅長辭賦,此時正受到漢武帝的重用。大漢天下如此之大,從偏遠的吳縣來到長安都不容易,想來老鄉應該會照顧老鄉。所以買臣決定去走嚴助的路子,請求嚴助幫忙向漢武帝推薦自己。

五十功名朱買臣:面對妻子的挖苦,他憑什麼如此確定自己一定能飛黃騰達?

嚴助果然熱情豪爽,應承了此事,並找到合適的機會向漢武帝推薦了買臣。他說我這位老鄉很有學問,尤其是對陛下特別喜歡的《春秋》和《楚辭》都很有研究。漢武帝很感興趣,就讓嚴助把買臣帶過來當面講一講他對《春秋》和《楚辭》的研究。

買臣於是就在漢武帝面前開講,先講《春秋》,再講《楚辭》。漢武帝聽著聽著,發現京城長安雖然有很多名聲很響的儒學大師,但很少有人能夠把他最喜歡的《春秋》講得這麼好,尤其難得的是,這位先生還對朕所鍾愛的《楚辭》有著如此精深的研究。漢武帝龍心大悅,當場就封了買臣一個不大不小卻很重要的官職——中大夫,和嚴助的官職一樣。

買臣從此就走上仕途,之後宦海沉浮。直到後來靠近會稽郡的蠻夷東越發起叛亂,買臣又給武帝出建議,武帝想到買臣對當地情況比較熟悉,就任命買臣為會稽郡太守,命他在會稽郡為征討東越做後勤準備。

買臣就這樣飛黃騰達,這也才有了開頭的故事。

七、結論

朱買臣足夠聰明,能夠投漢武帝所好,也能夠敏銳地觀察朝廷局勢,甚至透過觀察公孫弘的仕途來確定朝廷對待儒生的態度;足夠專注,能夠十多年只為鑽研《春秋》和《楚辭》這兩本書;又足夠有耐心,能夠為一個機會而等上十多年,期間完全不為別的誘惑所動,也不為貧寒而改變初心;也足夠有執行力,感覺到了機會就立馬行動,想盡辦法實現目標,不為世俗的眼光所阻撓。

五十功名朱買臣:面對妻子的挖苦,他憑什麼如此確定自己一定能飛黃騰達?

只是可惜的是,朱買臣依靠聰明才智發達起來,但後來遇到了更加聰明的張湯,卻還心高氣傲不肯屈服,只能是落得一個悲涼的結局。

可見人再聰明,也還是要讓三分給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