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世發現!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找到了,秦始皇的祖居地終於找到了

驚世發現!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找到了,秦始皇的祖居地終於找到了

(作者:趙輝)大禹治水成功奠定了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成為華夏民族、華夏文明高度發展的最重要階段;秦始皇吞併六國,建立了中國大一統的王朝,成為中國唯我獨尊皇權統治的起始。

我們的民族稱為華夏民族,我們的文化稱為華夏文化,我們的文明稱為華夏文明。華夏民族與華夏文化,為什麼歷經四千多年的政治變遷,統治中心的不斷遷移,“華夏”民族與文化的認同,一直是中華大地上各地區人民共同的、唯一不變的認同?其中的緣由究竟是什麼呢?秦始皇祖先與大禹有什麼聯絡呢?

驚世發現!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找到了,秦始皇的祖居地終於找到了

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諮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遊。爾後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驚世發現!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找到了,秦始皇的祖居地終於找到了

驚世發現!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找到了,秦始皇的祖居地終於找到了

但秦人先祖究竟來源生活在哪裡?在哪裡輔佐堯舜禹建立功績,成為華夏民族形成,功不可沒的一員?司馬遷沒有交待,歷代學術研究成果也沒有給出答案。也只有筆者,作為堯舜禹的承繼者,華夏文化的傳承者,來給出一個標準而明確的答案了。

秦公簋,春秋中期青銅器,1923年出土於甘肅天水西南鄉,大約製作於春秋秦景公時期(前576年—前537年在位)。大多數學者認為,秦公簋銘文與宋仁宗時出土於陝西的盄和鍾極為相似,兩器均有“十有二公”之句,為同一秦公所作。這件盄和鍾在我國古代考古學之父宋人呂大臨編著的金文圖錄《考古圖》中有所記載。

驚世發現!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找到了,秦始皇的祖居地終於找到了

中國的夏王朝以及夏王朝時期建立形成的華夏文明歷史,長期以來飽受質疑,成為中國考古學的“哥德巴赫猜想”。因為夏王朝的存在在考古學界一直無法得到有效證明,中華文明歷史也被大大縮短了五百年。秦公簋的出土,無疑為我們開啟一扇破解華夏文明歷史的大門,穿越時光,再現華夏文明的發展脈絡。

驚世發現!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找到了,秦始皇的祖居地終於找到了

秦公簋銘文記載:

不顯朕皇祖,受天命鼏宅禹跡

,十又二公,在帝之坯。嚴,恭夤天命,

保業厥秦

事蠻夏

餘雖小子穆穆,帥秉明德,刺刺(烈烈)桓桓,邁民是敕。

鹹畜胤士,盍盍文武,鎮靜不廷,虔敬朕祀。

作吻宗彝,以邵皇且,其嚴御各,以受屯滷。

多釐眉壽無疆,畯疐在天,

高弘有麐,灶有四方

。宜。

驚世發現!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找到了,秦始皇的祖居地終於找到了

司馬遷《史記》記載的中國上古史被國內外一些學者所質疑,但秦公簋銘文的記載“

顯朕皇祖,受天命鼏宅禹跡”

通過出土文物的方式,證明了《史記》記述的“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的真實性與可信性;“

保業厥秦

虩事蠻夏”同樣印證了秦祖

柏翳輔佐大禹,建立夏王朝,服事於南方夏王朝的歷史事實;“

事蠻夏”更以無可辯駁的記載,證明了夏王朝為“蠻夏”、南方之夏王朝。

驚世發現!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找到了,秦始皇的祖居地終於找到了

秦公簋銘文所能給我們的歷史資訊,遠不止這些,還有更讓華夏文明大放異彩的重要資訊。

高弘有麐,灶有四方”,秦祖柏翳有靈,生活生息於“四方(湖)”古城。

“四方”在青銅器銘文中,是一個具體地名,即今天的淮河夏水北淝河四方湖,四方湖北岸有一個歷史遺蹟豐厚的“古城”。

在四十多年前發現發掘的秦公一號大墓中,“四方”同樣作為一個具體地名而存在。在出土的銘文中有“

天子郾喜,龔桓是嗣

”,“

高陽有靈,四方以鼐

”,不僅有力地證明了秦人的族屬為華夏族,更是明確記述了高陽帝顓頊,作為秦人先祖有靈,在四方湖古城鑄成大鼎、成就大業的歷史。

驚世發現!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找到了,秦始皇的祖居地終於找到了

這兩處不同的銘文記述,有力地證明了司馬遷《史記》記述華夏民族上古史的可信性,更是將秦人先祖帝顓頊高陽、秦祖柏翳生活於四方湖古城的歷史,完整明確地記述於秦景公祭祀先祖的銘文中。秦景公作為東周下的一個諸侯國,在諸侯爭霸的春秋中期,不敢也不會把“四方”作為秦國統治天下的志向,表述在祭祀的青銅器銘文中,否則會招致天下諸侯的討伐。“尊王攘夷”是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招牌,只是爭做諸侯國的老大,尚無以爭奪天下四方的雄心壯志。

因此,秦

公簋

銘文中的“四方”,只能是一個具體地名來理解,“高弘”對應“灶”、“有麐”對應“有四方”,說明尹吉甫工作生活的四方湖古城流行的《詩經》文題已經成為當時的行文規範。

驚世發現!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找到了,秦始皇的祖居地終於找到了

也許有人對“四方”地名的具體性,持有懷疑與否定的觀點。在宋朝出土的周宣王時期的兮甲盤青銅器,同樣有關於“四方”的銘文記述。“

王令甲政(徵)司(治)成周四方責(積),至於南淮夷

”,周宣王命令尹吉甫負責成周“四方”地區的稅賦,來到了南淮夷。顯然,尹吉甫治理的不是成周天下或成周全區域的稅賦,只是成周下面具體的位於南淮夷的“四方”(湖)地區稅賦。否則,作為管理成周整個地區稅賦的尹吉甫,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去到南淮夷地區,今天的淮河北淝河四方湖古城地區,就無法有效管理成周全境的稅賦。

驚世發現!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找到了,秦始皇的祖居地終於找到了

由此可見,

秦公簋銘文、秦景公大墓銘文、兮甲盤銘文中的“四方”,實際含義特指四方湖古城——一個大禹建立夏王朝的地方、一個秦祖高陽帝顓頊生活的地方、一個秦祖柏翳輔助大禹“平水土”治理天下的地方、一個秦人祖居興盛的地方、一個尹吉甫工作生活收集創作《詩經》的地方

。這是在怎樣的一個地方?蘇軾有詩云:

驚世發現!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找到了,秦始皇的祖居地終於找到了

《上巳日與二子迨過遊塗山荊山記所見》

此生終安歸,還軫天下半。

朅來乘樏廟,復作微禹嘆。

(昔自南河赴杭州過此,蓋二十二年矣。)

従祠及彼呱,(有啟廟。)像設偶此粲。(謂塗山氏。)

秦祖當侑坐,(廟有柏翳)夏郊亦薦裸。(有鯀廟)

可憐淮海人,尚記弧矢旦

。(淮南人謂禹以六月六日生,是日,數萬人會山上。雖傳記不載,然相傳如此。)

荊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亂。

刖人有餘坑,美石肖溫瓚。(荊山下有卞氏採玉坑,石色如玉,不受鑱刻。取出山下,輒變色不復溫瑩。)

龜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龜泉在荊山下色白而甘,真陸羽所謂石池漫流者。有石記雲:唐貞元中隨白龜流出。)

小兒強好古,侍史笑流汗。

歸時蝙蝠飛,炬火記遠岸。

(作者:趙輝)

驚世發現!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找到了,秦始皇的祖居地終於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