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說虎|兵權在手 虎虎生威

虎年說虎|兵權在手 虎虎生威

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珍藏著一枚戰國時秦人使用的兵符——杜虎符。其長不足一握,卻象徵著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秦國調兵遣將的軍事權力。

20世紀70年代,杜虎符在西安市南郊出土。它的發現頗為傳奇:一位農村少年在農田玩耍時無意發現,在把玩了幾年後,杜虎符上的鏽跡磨光,隱隱露出其上的錯金銘文,這時發現者才意識到這可能是件文物,並交給了文物部門。

虎年說虎|兵權在手 虎虎生威

這是陝西曆史博物館的杜虎符。新華社記者李一博攝

兵符是古代調兵遣將所用的憑證。它分為左右兩半,其中右半由國君掌管,左半交給軍事長官。如要調動軍隊,必須在左右兩半兵符驗合後,才能生效。這枚杜虎符為左半符,高4。4釐米、長9。5釐米,是一隻尾巴捲曲、昂首行走的老虎,其背面有槽,在老虎的脖頸處,還有一小孔。在杜虎符上,有錯金銘文9行共40字。

在銘文中記有“左才(在)杜”,因而這枚虎符應為秦時杜地軍事長官所使用的兵符,故稱為“杜虎符”。其銘文大意為:右半符掌握在國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50人以上的帶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動。但如果遇上烽火報警的緊急情況,則不必合君王的右符。

左右半符相合以為信,今天我們使用的詞彙“符合”也與這種古代符節制度不無關係。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品管理部主任賀達炘說,在中國歷史上,使用兵符作為調兵遣將的憑證起源很早,大家所熟知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發生的年代約比杜虎符使用的年代晚幾十年,杜虎符也是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古代兵符。解讀杜虎符的銘文,其中不僅說明了戰國時期以“右”為尊,而且反映出當時秦國的軍權是高度集中的。

把動物形的符節作為信物不僅應用在軍事領域,後世也曾當作身份憑證或出入憑證,除了虎符,還有魚符、龜符等。前不久,陝西的考古工作者在咸陽市發掘了一座唐代貴族墓葬,其墓主楊全節是武則天的表兄,在楊全節的墓葬中,出土了作為出入皇宮門禁憑證的魚符,也十分罕見。

展陳於陝西曆史博物館的杜虎符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其精美的工藝也代表了戰國晚期精湛的金屬製作水平。錯金是古代的一種裝飾工藝,是指在器物表面刻出凹槽,再將金絲鑲嵌其中後磨光表面的工藝。曾經作為王權與軍權代表的虎符,在今天已經演化成虎符餅乾、虎符交通卡、虎符書籤等好吃好玩的文創產品,受到年輕人的追捧。

虎年說虎|兵權在手 虎虎生威

記者:楊一苗

編輯:李爭豔、欒若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