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死後,真被順治帝鞭屍後挫骨揚灰了嗎?史料出現了重大bug

天聰二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天聰九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之後,隨皇太極親征朝鮮,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不久的順治元年,他更是指揮清兵入關,清朝入主中原,順治先後封多爾袞為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但是,到了順治七年,正值壯年的多爾袞外出遊獵,沒想到卻身染惡疾病死途中了。

毫無疑問,這個訊息將會讓朝廷面臨一次大洗牌。聽聞噩耗的孝莊和年輕的順治長舒了一口氣,被一代梟雄壓制了七年的怨氣在一瞬間撥雲見日。順治對多爾袞之恨,只需換位思考我們就能猜出個大概。不過恨歸恨,表面功夫還是要做足的。當多爾袞的棺材被運回京城後,順治帝立即帶著文武百官,身穿整肅的孝服列隊迎接,並下達“合依帝禮”的指示。

多爾袞死後,真被順治帝鞭屍後挫骨揚灰了嗎?史料出現了重大bug

為什麼順治帝會給多爾袞如此之高的葬儀呢?

其實,就是為了安撫其舊部,畢竟,多爾袞之所以能凌駕於皇權之上,靠的就是其統轄的正藍旗及朋黨。為了讓戲演得更加逼真,順治還賜予了多爾袞“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的封號。實際上,這一封號對於多爾袞來說有非比尋常的意義。至此,多爾袞位列滿清十三帝。現在,多爾袞這塊攔在順治執政路上最大的絆腳石終於隕落,福臨終於能坐在龍椅上行使這個帝國的最高權力了。

1651年1月12日,對於順治來說是特別的一天。太和殿上,進行了滿清王朝首次親政大典,年僅十四歲的皇帝精氣神十足,接受四方朝賀。不過,順治畢竟只是個十幾歲的青少年,他對多爾袞的怨恨顯然不會隨著陰陽兩隔而消逝,他在尋找一條發洩的途徑。沒人想到,一股暗流正在席捲多爾袞的舊黨,這場政治風波的爆發,令所有人始料未及。

隨著正白旗議政大臣蘇克薩哈帶頭向已故的多爾袞展開清算,眾大臣紛紛開始檢舉這位昔日風光無兩的攝政王。沒過多久,順治便蒐集了多爾袞的十大罪證,並用這一罪證對多爾袞的舊部展開追責。隨著多人被處死,多爾袞的家產也遭到查抄,生前死後一切榮譽均被消除。從一位外國傳教士的回憶錄中,我們可以獲得這樣的資訊:

福臨為了向這位叔父洩憤,竟命人拆除了多爾袞的陵寢,並將其屍骨挖出來,用鞭子和棍子辱屍洩憤,最後,連多爾袞的腦袋都砍了下來。

筆者發現,目前史學界大多遵循這一說法,認為順治將多爾袞鞭屍是史實。

多爾袞死後,真被順治帝鞭屍後挫骨揚灰了嗎?史料出現了重大bug

不過,筆者卻認為這件事純屬子虛烏有。

從滿族的風俗來看,人死後並不會直接入殮,而是會採取火化這種方式。所以,真正被葬入陵寢的只有骨灰,這一點和現代的喪葬習俗是差不多的。根據文獻的記載,孝端文皇后(比多爾袞早去世一年)就是火化後下葬的,孝獻皇后(比多爾袞晚去世十年)同樣是火化後下葬的。

滿人土葬始於康熙初期,在這以前死去的滿族人絕大多數都是火化下葬的。康熙十三年後,皇帝及其後妃才開始土葬,但是,滿族的皇子皇女、王公大臣乃至民間百姓仍採用火化。這種風俗一直持續到乾隆時期,當時還有不少滿族百姓認為:火葬是一種符合自家習俗的方式。

由此可見,多爾袞死後火葬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既然多爾袞的遺體已被火化,所以,不大可能遭到“鞭屍”,“揚灰”倒是有可能,但“挫骨”就屬子虛烏有了。更何況,在1943年多爾袞墓盜案中,時人發現多爾袞地宮中有一個高約三尺的骨灰罈,顯然,“挫骨揚灰”也是不成立的。倘若,順治真的要辱屍,何必要留下多爾袞的骨灰罈呢?

據此,筆者認為:多爾袞被安葬後,其長眠並沒有被順治所破壞。

多爾袞死後,真被順治帝鞭屍後挫骨揚灰了嗎?史料出現了重大bug

至於多爾袞究竟有沒有登基當皇帝的打算,答案是昭然若揭的。就在多爾袞入土的一百多年後,乾隆親自為多爾袞翻案,還了他一個清白。乾隆的分析還是非常到位的,正所謂站得高看得遠,位於權力巔峰的乾隆自然明白,多爾袞當年如果圖謀篡位,早已在他軍權在握時就這麼做了,何必要等到行將就木時才做出安排部署呢?故此,乾隆為這位先人平了反,將其宗籍恢復,追諡爵位官職,善待其後人。

既然,多爾袞並無反心,那麼,為何順治會對其展開清算呢?仔細想來,多爾袞生前順治帝處處受到制衡,所以,他自然會對這位擋在面前的攝政王心懷恨意。出生於帝王之家的順治,勢必會比常人冷血,他不會容忍有人凌駕於自己之上。這種情況,也曾發生在明萬曆皇帝與張居正的身上。

多爾袞死後,真被順治帝鞭屍後挫骨揚灰了嗎?史料出現了重大bug

多爾袞園寢,俗稱“九王墳”,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坐北朝南,最南邊有神橋一座,下有月牙河,有圍牆、子牆兩道,南闢宮門三間及柵欄門,進門有東西朝房,碑樓兩座,後有享殿五間。享殿後有月臺,月臺上建大墳冢一座。辛亥革命以後,多爾袞後人將地面建築拆賣,到了1954年九王墳更是被拆平。

參考資料:

【《舊滿洲檔·昃字檔》、《滿文老檔·太祖》、《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