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的六國老百姓,真的支援六合一統麼?現在的你又支援麼?

【戰國時代的六國老百姓,真的支援六合一統麼?】

不知道您是否想過這個問題:當時山東六國的普通老百姓,究竟是怎麼看待秦國的六合一統的?他們是支援還是反對?

歷史給出過幾個“例項”。

一是引發長平之戰的“上黨降趙”,當時上黨地區的韓國百姓,聽說國家要把上黨割讓給秦國,紛紛表示絕不願意當“秦民”,如果能選擇,還不如當“趙民”。

後來王齕進攻上黨,老百姓集體潤趙,算是真正的“用腳投票”。

魯仲連給出過更明確的答案:“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即肆然而為帝,過而為政於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秦國這個國家沒禮貌、崇尚“砍頭”,實際是把老百姓當奴隸使用,反正我魯仲連寧願死,寧願投海,也絕不會當它治下的百姓!

估計魯仲連沒再活四十年,歷史沒給他是否有“真香”可能的驗證機會。

齊國滅亡、田建在“共”地餓死後,齊國老百姓編了首歌謠:“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都怪你用人不當,現在餓死了吧?你要是早和其它國家一起合縱反抗,能會有今天麼?

雖然不能完全實錘,但總歸能看出端倪,齊國老百姓對於亡國還是有遺憾甚至不滿的,而這個不滿,除了針對田建,當然也暗含秦國。

另一個事件給出瞭解釋。韓國滅亡數年後,發生了“新鄭反”,就是原韓國都城新鄭爆發了反叛活動,估計是新政策對“亡國奴”很不友好,老百姓扛不住,冒死造反。

從正常情理來說,一個國家被滅了,這個國家原老百姓的政治待遇,肯定要低於戰勝國的百姓,實質屬於低等人。齊國百姓既有韓國這個“前車之鑑”,自然就更不會支援一統了。

還有那句名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要麼你將我徹底殺絕種,不然我早晚幹掉你,反正不共戴天。

相比其他國家,楚國人本身並非華夏族裔,這裡面還有種族血統之爭,想讓他們支援一統,無疑更異想天開。這也是楚國最抗拒、復仇慾望最強烈的實際原因。

以上基本涵蓋山東各國,它們都證明一個歷史事實:當時的六國百姓,整體傾向是反對秦國六合一統的,尤其不支援“被統一”。

但在《大秦帝國》某部劇中,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個場景:有外國百姓寧死都要“偷渡”秦國,原因是在秦國能吃飽飯、過上好日子。

那麼,歷史上真有過這種現象麼?

很可惜,反正我沒看到過相關的任何記載,恰恰相反,既有的記載都是反過來,不是六國百姓潤秦,而是秦民反潤六國。

具體例子很多,就不展開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搜下。

實際原因很簡單,一句話概括:“秦士戚而民苦”,秦國是強大沒錯,但是秦國老百姓,過的日子那也是真苦。

山東六國和秦國一向不對付,極可能幹出在宣傳上抹黑秦國、PUA本國百姓之類的事,但老百姓也不是那麼好忽悠的,當時的世界戰亂不斷,多數人朝不保夕,秦國後方(如巴蜀、漢中、秦川等地)肯定是相對安定的,如果那裡日子真的還能忍,誰會寧為亂世人、不做太平犬呢?

現在問題就來了,明明當時的老百姓都不支援,為什麼後世的主流看法會是“一統”更好、“一統”是必然,甚至還有人堂而皇之的說“一統符合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呢?

六國老百姓甚至也包括秦國的百姓,是不是又被“代表”了呢?

我明確的說:是!

而且,做出這種結論的人,表面上是站在“人民”立場,但骨子裡卻是站在“皇帝”立場,真正被皇帝專制思想PUA的,恰恰是這類人,可笑他們還不自覺。

上述的眾多例項已充分說明,當時的老百姓並不歡迎一統,他們或許沒見識過、更想象不到一統的真正好處,但他們哪怕只靠直觀經驗,都能判斷出,如果秦國一統,他們未來的日子只會更苦。

後來的實際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秦朝建立後,在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下,無數百姓被迫參與各種“史詩級”的重大工程和徭役,他又“樂以刑殺為威”,濫用刑罰,不聽話、稍稍犯錯的百姓都會面臨極其嚴厲的處罰。

其他高壓政策更是罄竹難書,不然老百姓也不會“揭竿而起”,讓秦朝短短十五年就告報銷。

所以,哪怕稍微有點史識和良知,都不該說出“一統更好”之類的話來,難道當時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就是當苦工、當囚犯?

究其初心,“一統”只對戰國七雄的國君更好,他們這些人早已陷入囚徒困境,不幹掉其他國君,他們就寢食不安,只有六合一統,他們才會有最基礎的生存安全感。

而“一統”及其誕生的“皇帝”的本質,是徹底集權、唯我獨尊、奴役天下、思想專制。中國歷史上最自私頑固的人,周天子只能排第二,皇帝才是第一人。

因為周天子不過是“眾星捧月”,皇帝是真正的“舉天下而奉一人”!

對老百姓來說,這中間最關鍵的區別是,周天子對整個社會的管理與控制是層級式的,他只直接管理最多幾百個諸侯國君,想要找底層百姓的麻煩,層級上的程式就得走很久。

而皇帝對社會的管理與控制卻是高度垂直的,這是郡縣制、官僚制同分封制之間的效率高下所決定的。皇帝的管理效能和垂直深度,遠非周天子可以望其項背。這裡面當然少不了法家乃至儒家的“貢獻”。

其實也就是封建制和帝國制兩大制度的效率區別。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這種區別本身就代表著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

同等經濟條件下,要論老百姓的生存安全感、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封建制當然比帝國制要更好!

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人明確指出過這一點:“三晉之所以弱者,其民務樂而復爵輕也。秦之所以強者,其民務苦而復爵重也。”

——三晉之所以不如秦國強大,是因為三晉老百姓只追求自己的生活幸福,不像秦國老百姓那樣肯吃苦,一心只想當官,為國效力。

看到了吧?雖然當時的三晉早已不再是純正的封建制,但是相比“帝國制”成分更濃的秦國,老百姓就是生活更好!這還是經濟總量、國家實力都不如秦國的前提下。

但是,這個現象實際應該反過來理解,不然真得懷疑秦國百姓的智商:居然還有人願意主動吃苦?

當然不是秦國老百姓傻,而是他們沒得選擇,因為他們已經被秦國“全民耕戰”體系(即帝國制管理體系的最極端、類似後世的軍國主義)給“綁架”了,整個社會只能照此運轉,你不吃苦,不去當兵打仗,就只能過更苦的日子,甚至遭到刑罰。

三晉的國君們就不想這樣麼?顯然不是,他們事實上也在學秦國,只是做的不如秦國更有效更徹底而已。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得出結論——

“一統”只對皇帝及其國家好,但對百姓,不僅不好,甚至雙方是資源爭奪關係。資源是百姓創造的,蛋糕就這麼大,百姓分到的多,皇帝拿的就少;而皇帝拿得多,百姓平均生活水平就得下降。即所謂“國弱則民強、國強則民弱”。

“一統”相比“封建”,顯然更有利於皇帝和國家拿的多。

所以,說“一統”好的,為“一統”唱讚歌的,要麼就是蠢,被皇帝的專制思想洗了腦,屁股歪了尚不自知;要麼就是故意壞,幫皇帝唱PUA。

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是過好日子,是要和平,“六合一統”對未來或許有某些好處,但對當時的六國百姓卻意味著即將到來的戰爭、做下等人、過更苦日子甚至直接失去生命,這個“一統”有啥好盼望的?

而秦國的一統,真正依靠的唯有暴力,根本不是什麼制度、文化、理念、道義上的真正進步,對普通百姓乃至華夏文明來說,一統實際反而是退步,這才是他們反對的根本原因,也是以“百家爭鳴”為代表的中國古典文明成為歷史絕唱的實質原因。

秦國能夠做到“一統”,只是因為它徹底貫徹法家的精髓,壓榨出了秦國老百姓的最大資源和力量,取得了對六國的優勢。

就算是必然,或者說無奈,畢竟打不過人家嘛,但也別冠之以“進步”,被征服了還給征服者唱讚歌,這得是有多賤啊!

過去兩千多年中(1912年以前),中國始終處於帝制皇權的淫威之下,被其專制思想強制灌輸與洗腦,那是沒辦法,但是現在,確實該聽聽《讓子彈飛》的那句臺詞——

“站起來!不準跪!皇上都沒了,沒人值得你們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