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友如是,幾人能有?

選自微信公眾號《墉夫秒語》

有友如是,幾人能有?

馬德老師在公眾號裡發了一篇關於交友方面的文章,文章寫到:

“不要在慾望叢生的地方,尋找為你死心塌地的人,也不要為彼此分崩離析而傷感悲痛。從緊密結合,到漸行漸遠,利益的本質決定了它的宿命。這是遲早要發生的事。這個時間的長短,決定於彼此還能利用的程度。

也因此,最好的朋友必然發生在毫無利益瓜葛的兩個人之間。無瓜葛,保證了它的簡單和乾淨。唯簡單和乾淨,才可以推進友誼走向久遠。一輩子的朋友就是這麼來的……”

對馬老師,我向來很尊重。但對馬老師的這個觀點,說實話,實在不敢苟同。

想起了歷史上晉國人豫讓與智伯的故事。

春秋時期,豫讓曾投奔晉國執政正卿、智氏家族首領智伯,在智伯手下做事。

智伯對豫讓很欣賞,十分器重他。

後來,晉國世卿、趙氏家族首領趙襄子聯合韓、魏兩大家族滅了智伯,瓜分了智波的土地,史稱“三家分晉”。

趙襄子為了發洩自己的怒氣,斬下了智伯的頭,命手下把智伯的頭做成酒器。

《史記》原文是這樣記述的:

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

僥倖逃生的豫讓得知這個訊息後,想起主人生前對自己的好,心如刀割,來到智伯墳前,跪倒在地,仰天悲呼:“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魂不愧矣。”

由此,開啟了一段豫讓捨生取義、感天動地的悲壯歷程。

第一次行刺未果被抓,豫讓面無懼色,大義凜然道: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就是智伯的家臣__豫讓,沒有任何人指使我,我來就是為智伯報仇的,要殺要剮,隨你便!

豫讓一席話,讓趙襄子感慨萬分:“彼義人,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

意思是說這是個忠義之士,我以後自己小心防備一點就好了。智伯沒有後人,他僅僅是個家臣,卻想要為智伯報仇,這是難得的義士。就這樣,把豫讓放了。

豫讓被放後,依然初心未改,又策劃了第二次行刺。

為了防止被人認出自己,豫讓“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

什麼意思?

用有毒的漆塗遍全身,導致面板腫爛;吞下燒的通紅的木炭,讓自己的聲音變得沙啞難辨;他裝扮成乞丐沿街乞討,最後連他的妻子都認不出來他了。

對豫讓的做法,有朋友不理解,曾哭著勸他:“你這是何苦啊,憑藉著你的才能,如果委身侍奉趙襄子,他一定會親近寵愛你的,那樣的話,你刺殺他不是更容易嗎?現在你把自己的身子弄殘了,想刺殺他不是更難了嗎”

看著朋友哭,豫讓也哭了,他對朋友說:“如果我委身侍奉了趙襄子,後來又要殺掉他,這是不忠不義、心懷二心的侍奉君主啊,我知道我現在的做法很難,但是我就是想讓天下後世那些不忠不義、心懷二意的人感到羞愧。”

然而,天不助豫。這次的謀殺又沒有成功,豫讓又被趙襄子的侍衛們抓住了。

趙襄子不解,問豫讓:“(在投身智伯之前)你曾服侍過範氏和中行氏,後來智伯把他們都滅了,你為什麼不替他們報仇,現在卻偏偏和我過不去呢?”

豫讓聽了趙襄子的問話,從容答道:“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意思是我當初侍奉過範氏和中行氏,但他們都把我當一般人來對待,所以我也只把他們當做一般人對待。智伯以國士之禮待我,所以我自然就要像國士那樣報答他。

趙襄子聽了豫讓的話,長嘆一聲,說道:“豫讓先生,你對智伯的忠義,我很感動,之前我敬你是一位義士,寬恕了你,但是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想取我性命,這次我不能再放過你了!”

豫讓知道自己這次必死無疑,在臨死之前,又向趙襄子提出了一個希望:希望能夠借趙襄子衣服,讓自己以刀斬之,也算實現了自己報仇的願望,這樣,也就死而無憾了。

趙襄子聞言,感慨於他的義氣,淚流滿面的命人把自己衣服交給了豫讓。

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後,大聲說道:“我豫讓終於可以報答九泉之下的智伯了。”

隨後,面帶微笑,橫劍自刎。

據《史記》記載:

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智伯已去,對豫讓而言,顯然已無任何利用價值,何以讓豫讓竟以命相報?

說到底,不過是智伯對豫讓的知遇之恩罷了。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樣的故事,歷史上數不勝數。只是隨著世事的變遷,這樣有情有義的忠義之士今日似乎已不多見了而已。

總不能因為當下社會這樣的人少了,我們就忘了世間還有這種高德大義之士,更不能否認世間會有真情存在。

情義無價,人間自有真情在。豈能一切都與利益掛鉤、一切都用利益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