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雀鳥生鷂引發的血案:齊閔王滅宋後迅速敗亡,是因燕秦臥底?

公元前329年,宋國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子偃突然率兵襲擊子罕。子罕,即皇喜,也就是《史記》中的宋君剔成,原本是宋國的司城。司城是宋國六卿之一,皇氏又是宋國公族戴氏的分支之一。四十一年前,子罕悍然殺死宋闢公,篡奪了君位。如今,子偃又趕跑子罕篡位,也可以說是一報還一報了。

一場雀鳥生鷂引發的血案:齊閔王滅宋後迅速敗亡,是因燕秦臥底?

子偃自立為君之後,宋國突然發生了一件怪事:在都城商丘城牆的一角,有隻小鳥竟然孵出了一隻鸇(zhān)鳥!鸇鳥屬於鷂類猛禽,又稱“晨風”;小小的雀鳥竟能生出一隻大鷂,從現代生物學角度分析,很可能是鳥類中的託卵寄生現象。然而,古人對鳥類託卵寄生現象瞭解不多,對此竟大為驚奇,在商丘城內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轟動。

殷商文化,在傳統上就極為迷信,信奉各種祭祀。得知這件奇事的子偃,馬上讓太史對此進行占卜。太史也不敢耽擱,馬上占卜,得出了一個令人振奮的結果:“小鳥生出了巨鳥,那宋國一定能稱霸天下!”

宋國人心目中,長久以來都深藏著一個重振殷商雄風的美夢。春秋早期時,宋襄公就因此而參與東周爭霸,雖然在楚成王打壓下遭遇慘痛失敗,可始終未能打消宋人心中那股傲氣。到了春秋晚期,宋景公又趁著晉、楚霸業衰微,悍然吞併了曹國,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子偃篡位後,又有天象預示宋國將稱霸天下,這怎麼能不讓他欣喜若狂?

一場雀鳥生鷂引發的血案:齊閔王滅宋後迅速敗亡,是因燕秦臥底?

於是子偃跟隨東周潮流,果斷稱王,後人稱之為宋康王。然後宋康王又吞併了附屬於宋國的滕、薛二國,並趁五國伐秦之際東攻齊、西伐魏、南侵楚,奪取了淮北大量土地。一時間,宋國勢頭無人能擋,儼然顯現出稱霸天下的徵兆。

對外擴張的巨大成功,助長了宋康王的自信,逐漸瘋狂起來:他用箭射天,鞭打土地,砍掉了土神、穀神的神位,聲稱:“我要用武力降服天下鬼神!”他還怒罵那些敢於進諫的大臣,剖開駝揹人的背,砍斷早晨渡河人的腿,令整個宋國都為之戰戰兢兢。

如此瘋狂的宋康王,當然引發了身旁惡虎的敵視。

剛趕跑孟嘗君的齊閔王,見宋康王如此昏亂,立即就準備討伐宋國,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然而,齊閔王討伐宋國的企圖,卻遭到了盟友秦國的強烈反對。為說服秦國,齊閔王不得不派泠向出使秦國。泠向,就是最早慫恿齊閔王攻打宋國之人,也是齊閔王親信。

一場雀鳥生鷂引發的血案:齊閔王滅宋後迅速敗亡,是因燕秦臥底?

見到秦昭王,泠向開口就說:“我想讓齊國事奉大王,所以才要攻打宋國。宋國一旦被攻破,三晉自然遭受到威脅,那麼安邑(今山西夏縣,舊時魏都)自然歸大王所有;燕、趙二國害怕齊、秦聯合,一定會割地來與秦國交往;由此,齊國也一定會重視大王。所以,我推動伐宋,就是為了讓齊國驚恐而讓大王權位更重。大王何必要反對攻打宋國呢?以前我以為大王是已經知道這點,才沒有跟大王說!”

齊國滅宋會打破整個東周的戰略平衡,這點毋庸置疑。但齊國滅宋會不會導致山東諸強必然倒向秦國,卻是個未知數。這些年來,秦國搶佔三晉的土地,遠多於齊國。反倒是孟嘗君掌控齊政之時,多次率領山東諸雄合縱與秦對抗,迫使秦國吐出了不少以往侵佔的土地。因此,泠向這番說辭極為勉強,秦昭王並不相信。

眼見秦昭王沒法說服,齊閔王只能轉身向另一個國家伸出橄欖枝:聯合趙國。

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趙國軍力大幅提升,吞併了不少戎狄之地。如果不是因為沙丘之亂,趙國在東周的地位將更高。即便是如此,趙國的實力在整個東周都有目共睹。如果能與趙國聯合,憑藉齊、趙二國的實力,足以滅宋。

一場雀鳥生鷂引發的血案:齊閔王滅宋後迅速敗亡,是因燕秦臥底?

從趙國角度來說,齊國是鄰國,天生就是地緣競爭對手。齊國滅宋,只會增加齊國實力,對趙國並非什麼好事。所以,沙丘之亂後就掌控趙政的奉陽君李兌一開始並不同意齊國攻打宋國。

為拉攏李兌,齊閔王又派出蘇代去進行勸說:“您的年齡大了,可您的封地卻一直沒有確定下來,不可不對此深思熟慮。秦國貪婪,韓、魏朝不保夕,燕、楚偏僻,中山土地又貧瘠,環顧整個趙國,沒其它地方能比得上陶邑。”

說到這,蘇代故意停頓了片刻,觀察李兌神情的變化。

陶邑,即今天山東菏澤市定陶區。春秋時,這裡是曹國舊地;宋景公滅曹後,陶邑歸入宋國,發展成東周商賈雲集之地。著名的范蠡退隱之後,認為陶邑位居天下中心,就在此定居經商。在當時,陶邑之繁華,天下聞名。

聽蘇代刻意提及陶邑,李兌不由得心裡一動。

一場雀鳥生鷂引發的血案:齊閔王滅宋後迅速敗亡,是因燕秦臥底?

蘇代感受到李兌神情的細微變化,馬上又說:“宋國罪孽深重,齊國又對它極為憤怒;聯合齊國去攻打殘暴的宋國,就可趁機確定您的封地,讓強齊對您感恩戴德,這可是千百年難得的機會啊!”

協助齊國攻打宋國,就能得到繁華的陶邑作為封地,這份誘惑實在是太大。李兌被說服了,馬上就同意與齊國結盟。

不過,貪婪的李兌卻沒料到,由於齊國滅宋與秦國利益嚴重衝突,支援齊國之舉卻招來了秦昭王的怨恨。在齊國慫恿下,李兌一時衝動,發起合縱,率趙、韓、魏、齊、燕五國伐秦。可到秦國家門口後,合縱的五國大軍卻無人敢上前,最終灰溜溜地撤回了成皋(今河南滎陽)。

雖然李兌主持的合縱是虎頭蛇尾地結束了,卻在短期內再度形成了山東列國合縱抗秦的戰略態勢。有了這一戰略態勢的保障,齊國伐宋也就不用擔心秦國干涉了。齊閔王趕忙趁熱打鐵,與諸多盟國一起,前往攻打宋國。

就在此時,一位推動齊閔王滅宋關鍵人物的立場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這位人物,不是別人,正是蘇代。

一場雀鳥生鷂引發的血案:齊閔王滅宋後迅速敗亡,是因燕秦臥底?

這數年來,蘇代一直留在齊國,贏得了齊閔王的高度信任。初到齊國時,蘇代向齊閔王提出了“勞天下而自逸,亂天下而自安”的對外策略;秦國反對齊國伐宋之時,蘇代又數次出使趙國,替齊國爭取到了李兌的支援;出使魏國期間,蘇代還曾被收留了孟嘗君的魏昭王扣押,差點遭遇不測……。這些年來,蘇代為了齊國,費盡了心力。常理來說,齊國滅宋之際,也就是蘇代功成名就之時。

然而,此時蘇代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興奮,反倒是暗地裡給燕昭王寫出了一封別有意味的長信!

在信中,蘇代首先分析了齊國滅宋對燕國的危害:“擁有萬乘之國的實力,卻被齊國扣押著人質,這讓燕國名卑權輕;現在您還要協助齊國入侵宋國,這更是勞民傷財;宋國一旦被滅,齊國就可順勢侵佔楚國的淮北之地,齊國領土也將翻倍。以上三點,都是燕國大患,而您卻要實現他們,這是想取信於齊國。可當前齊國並沒有相信足下,反倒是對燕國更加忌憚。這樣看來,您這麼事奉齊國,就是一大失誤!”

一場雀鳥生鷂引發的血案:齊閔王滅宋後迅速敗亡,是因燕秦臥底?

燕昭王復國以來,一方面臥薪嚐膽,一方面招賢納士,想要報復齊國。齊閔王對此心知肚明,始終都把燕昭王視作心頭之患。蘇代常年呆在齊國,積極推動齊國伐宋,可到了這一關鍵時刻,卻偷摸摸寫信給燕昭王,直指他協助齊國伐宋是個大失策——蘇代究竟站在哪邊?

接下來,蘇代口風陡然一轉,繼續說:“雖然是這樣,但下臣知道智者行事,善於轉禍為福,藉助失敗而達到成功的彼岸。大王是否想轉禍為福,反敗為勝呢?那麼您不如遙尊齊國為霸主,然後派使者與周室結盟,相約天下合縱以抗秦。秦國遭受排斥,秦王必然會產生恐懼之心。在這時,大王就可派一介使者去說服秦王與燕、趙聯合,促使秦王派出涇陽君、高陵君到燕、趙二國作人質,然後秦王做西帝、趙王做中帝、燕王做北帝,共同來號令諸侯。韓、魏二國敢不聽令,秦國就去攻打他們;齊國不聽令,那麼趙、燕二國就去攻打。如此一來,天下誰敢不聽令?天下大局已定之後,再驅使韓、魏二國去進攻齊國,迫使齊國歸還宋國及淮北土地,這樣燕、趙、秦三國都能獲得巨大的利益。”

一場雀鳥生鷂引發的血案:齊閔王滅宋後迅速敗亡,是因燕秦臥底?

蘇代勸燕昭王先假裝尊齊為霸主,然後行“轉禍為福”之法,暗地裡與秦、趙結盟,以全面孤立齊國。但蘇代提出秦、趙、燕三國共同稱帝的方案,能否得到秦昭王和趙惠文王的同意,卻是個大疑問。畢竟,讓這兩國與燕國並駕齊驅,確實太高看了燕國。

可不管怎樣,蘇代的真實身份已令人生疑——難道他是燕國間諜?

上世紀七十年代,長沙馬王堆出土了一部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此書中,就提及“蘇秦”受燕昭王委託到齊國從事間諜活動的經過。雖然書中的“蘇秦”是否應該是“蘇代”依然存在爭議,但的確說明此時推動齊國伐宋的“蘇子”就是燕國間諜。因此,《戰國策》中蘇代到齊後的態度如此前後矛盾也就可以理解了:初到齊國時,為贏得齊閔王信任,蘇代必須要全力協助他;當齊閔王即將成功之際,蘇代又必須竭力進行破壞——否則,就是他身為燕國間諜的失職。

一場雀鳥生鷂引發的血案:齊閔王滅宋後迅速敗亡,是因燕秦臥底?

公元前286年,齊閔王消滅了宋國;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其他五國,攜手打敗齊軍,差點讓齊滅國。回顧宋、齊兩國的前仆後繼,可謂是一場由雀鳥生鷂所引發的大血案。

然而,為什麼齊閔王滅宋後就迅速敗亡?難道是蘇代、韓珉等等這些他國暗藏間諜的功勞?

這未免又太高看了蘇代、韓珉等人。燕國之所以能復仇成功,根本還是在於齊閔王自身。

為拉攏趙國,齊閔王曾許諾將陶邑分封給李兌;可十餘年後,陶邑卻成了秦國魏冉的封地。這從側面證明,齊閔王滅宋後未能兌現自己當初的承諾。後來趙國因此加入了伐齊大軍,也就不奇怪了。連趙國都走向了齊國的對立面,其他那些與齊有過節的諸侯國就更不用說了。

而在齊國內部,齊閔王又與孟嘗君徹底鬧翻,迫使孟嘗君逃到魏國去從事反齊活動。孟嘗君的出逃,又證明了齊閔王在內政上的失敗。

對外不能與諸侯交好,對內又無法團結齊人,內外都成了孤家寡人,齊閔王滅宋後迅速敗亡不就太正常了嗎?

——完——

作者

|欲雲:喜歡歷史的理工男,現居深圳

圖片

| 來自網路,

欲雲談史論今

解讀不一樣的歷史

以古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