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名進士——邯鄲人李景濂

中國最後一名進士——邯鄲人李景濂

在古城邯鄲串城步行街的南門裡東側,有一處新翻建的名人故居,上書“李景濂故居”五個大字,很多遊客不知道故居的主人是誰,總有人問道他是誰?作為邯鄲人,我們應該知道,他就是清末從邯鄲古城走出去的最後一位進士,也是民國時期的著名愛國人士——李景濂先生。

瞭解中國歷史的人知道,實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在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九月宣告結束,有的還知道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的殿試頭名狀元是直隸肅寧人劉春霖,若問最後一名進士是誰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其實,這最後一次殿試的最後一名進士也是直隸人,就是直隸邯鄲人——李景濂。

孜孜探究李景濂先生功名和生平的是邯鄲民間文化學者、文史專家李發勇先生,他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文史專家,透過數年的研究探索,加之現居住在北京的李景濂的曾孫李健雄先生和夫人張紅的追尋,中國最後一名進士的生平和形象才逐漸豐滿清晰起來。李健雄先生是李景濂的曾孫,獲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曾任新華社國際部英文編輯室副主任、新華社常駐聯合國記者、環球時報英文版高階顧問;其夫人張紅獲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曾任北京某企業高管。他們在退休後,一心致力於探尋曾祖父的生平履歷和學術從政業績,行程數萬裡,花費數十萬元,查尋借閱資料,走訪專家學者。奔波於國家檔案館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檔案館、天津大學檔案館等處查閱史料,他們還四次到臺北故宮博物院查閱史料。在他們的不懈探究下,李景濂先生的完整概貌和一生的功名業績得以完整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李景濂(1869—1939),字佑周,元祖世居甘肅隴西堂,家譜記載李氏“蓋本唐宗”後裔,始祖曾授曹州太守,初遷徙正定府,後徙寧晉和隆平縣棗駝村,清嘉慶二年(1707年)遷邯鄲城。李景濂先生1869年出生於邯鄲城南門裡一個書香家庭裡,1889年入縣學為諸生,1894年為甲午科第一名優貢,是邯鄲縣明清兩代的唯一優貢。他早年就讀於直隸保定蓮池書院,師從桐城派大師吳汝綸先生。

李景濂1903年為癸卯恩科舉人,1904年為甲辰恩科進士,排名是二甲第五十八名。由於殿試時恰逢大雨,保和殿內光線不足,李景濂答卷時多翻了一頁,以致卷子出現空白紙。只是出現了這一瑕疵,大總裁將其殿試卷子判為三甲第150名,也是賜同進士出身的最後一名,由此成為科舉史上的最後一名進士。實際上,若不是這一粗心大意,也不會位列最後一名,因為李景濂在鄉試考試名列第17名,會試位列第46名。

殿試結束後,李景濂即任光緒朝內閣中書,後任清學部總務司牘科主事,北洋大學堂幫辦、直隸高等學堂教務長、直隸文學館副館長、京師大學堂教員。民國時期任北京大學教授,1912年當選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曾任清史館協修、總統府政治諮議。

李景濂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學、史學、慈善等方面都有建樹。一生著述頗豐,桃李滿天下,著有《學部條議存稿》《左傳講義》《左傳管窺》《宋學講義》《吳汝綸傳》《詩文集》以及《清史本傳》數十篇。我國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史學家顧頡剛、文學家朱自清等都是他的學生。由於為人為學為政顯著,曾獲得過清帝光緒的恩賞銀牌,以及民國政府頒發的文虎勳章。

雖然李景濂一生大部分歲月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歷史年代,但是他的思想和觀念卻高瞻遠矚、超前務實。尤其在民國初期的政治動盪不安、風起雲湧之時,他當選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員和總統府政治諮議後,堅持愛國思想,反對封建落後,堅持中國必須統一,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出振興中華。他不畏權貴,反對復辟,提出了一系列的愛國議案和修正案,在當今看來,都是彪炳史冊的先進的政治主張。

他深明大義,積極支援國家統一。清末至北洋政府初期,聯邦論甚囂塵上,並引發“聯省自治運動”,這是各自為政企圖分裂的預演。他作為議員,在國會指出,“聯省之說尤為不可,有聯則有拒……互倚外力為重,終必兩敗俱傷,肇瓜分之慘禍,美其名曰聯省,實則自亡之道而已。”最後,多方奔走呼號,國會放棄選擇聯邦制。

1917年初,中華民國國會召開憲法會議表決有關憲法條文,李景濂提出了修正案,提出“中華民國人民於法律上均為平等”和“中華民國國土完全隸屬於中華民國主權之下”,就是說,在一百年前就提出了在憲法規定下要人人平等和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不被侵犯,這個提案體現了他對國情的清醒認識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他還不畏強權,反對封建復辟,袁世凱為了恢復君主國體,規定了由國民代表大會決定國體,為了達到目的,袁世凱拉攏作為議員的李景濂,派衛兵開汽車帶一麻袋銀元送到李景濂住宅,他不為重金所動,堅決拒收,責令退回。

民國初期,外國教會勢力迅猛壯大,外國教會反對儒教,他們妄想透過宗教向中國逐漸滲透,以致逐步控制中國民眾的文化思想。李景濂與其他議員審時度勢,在國會提出將孔教定為國教,未獲透過,但最終達成了“中華民國人民有尊崇孔子及信仰宗教之自由,非依法律不受限制”的妥協。

在浩如煙海的館藏資料中,李景濂的曾孫李健雄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中的《各方致孫中山函電匯編》中,查閱到1927年7月8日李景濂與多位國會議員聯名發電報,肯定並支援孫中山先生創造共和的偉大功勳,擁護他提出的救國政策,倡議南北共謀國家統一,造福國民造福國家。這份電報是北方政界和學界名流擁護孫中山建立共和,統一政權的擁戴陳表,再現了李景濂等一批仁人志士為國獻計獻策、共襄國是、奔走呼號的決心,國之棟樑扶社稷之將傾,這個歷史瞬間展現了一代學者和志士的愛國情懷。

李景濂對中國的憲政和政治民主化做出了很大貢獻,研究中國憲政史,研究桐城派在北方的傳播,他是繞不開的人物。

李景濂一生清貧,好善樂施,雖擔任教授和議員等職,收入頗豐,但大部分用於撫養多名李氏孤兒和家鄉事業發展。他所收養的本家的十來個孤兒,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培養成人,併成為國家棟梁。為發展家鄉邯鄲的工商業發展,他購買了怡元亨煤油公司、怡豐麵粉公司和貞元增酒廠等企業股票,還將其老家宅院的45間房子交給妻弟用於民生織布廠。後來,他無暇過問回報,一切都不了了之,以致最終也沒有財產留給後人。

由於李景濂在政治、教育、哲學、文學、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他被列入《晚清七百名人圖鑑》《民國人物大辭典》《民國之精華》(中、英、日三種文字)《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人物詞典》《中國近現代人物像傳》等多部典籍。《邯鄲縣誌》記載了自李景濂的高祖至其子連續六代人在孝義、德業、制科、學業等方面的成就。

1939年春,中國科舉歷史上的最後一名進士在北京去世。前去弔唁的北京政界要員、社會名流、親朋好友、學子學弟,長長的弔唁隊伍一直延伸到衚衕外的大街上,人們都從內心敬仰這位在京城學術和聲望俱佳的人物。

是的,他不僅僅是中國最後一位進士,而且更是一位滿懷赤子之心的國士。

轉自:今日頭條

原標題:《中國最後一名進士——邯鄲人李景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