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文治有餘志大才疏把後周和宋太祖留下的好牌都打爛了

宋太宗趙光義文治有餘,他擴大科舉取士錄取名額,將重文輕武推崇到極致,籠絡士大夫知識分子,所以文官最喜歡他。武功太差,北伐契丹中箭飆車逃逸,宋軍精銳損失慘重。更嚴重的是,伐遼的失敗帶來的不僅是國威的淪喪,更是士氣的低迷,舉國上下從此畏懼外患,影響兩宋國運。

宋太宗趙光義文治有餘志大才疏把後周和宋太祖留下的好牌都打爛了

宋太宗趙光義

志大才疏,沒有自知之明。想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和交趾西北定難軍,志向挺大。可又沒那個軍事指揮排程能力,又亂干預將領指揮,導致伐遼和攻交趾慘敗。定難軍一度歸附北宋,卻放過了李繼遷,導致西北五州的丟失,西北的養馬地也因此沒有了。

綜合來看,除了文治突出,其他方面建樹不多,武功方面基本完全不合格。也就是有後周和他哥哥的基礎,換成朝代中期,他這樣的要麼是中衰之主要麼是守成庸君,運氣不好點,更可能直接亡國。

宋太宗趙光義文治有餘志大才疏把後周和宋太祖留下的好牌都打爛了

宋太宗趙光義

除了文治,討得士大夫歡心外,不宜評價過高。畢竟宋初的時代背景,他把後周和宋太祖留下的好牌打的很爛,矯枉過正重文抑武,強幹弱支、內外相制導致統治機構臃腫,效率低下,軍隊戰鬥力下降,軍費開支卻居高不下。阻撓宋太祖遷都險要之地,埋下了宋國防無險可守,首都暴露在敵人鐵蹄下的隱患。百年後的靖康也是趙光義留下的禍根,開封無險可守,特別是北部沒有燕雲的屏障,宋太祖意欲遷都到四塞之地的洛陽,那裡四面險關環抱,還有洛水,就算是遼、金軍越河北直達河南,以虎牢關為首的“洛陽八關”就足以抵擋住敵軍。結果趙光義的一句“在德不在險”,把子孫後代全坑到冰天雪地去了。

宋太宗趙光義文治有餘志大才疏把後周和宋太祖留下的好牌都打爛了

宋太宗趙光義

加之有位偉人曾親自對其進行點評,“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有宋一代,基本所有問題要麼來自於宋太宗要麼就是被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