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遠道而來的奇特民族——“崑崙兒”,究竟有多奇特?

說起“崑崙”兩個字,估計很多朋友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是高聳入雲的崑崙山,以及那些自古而今的神話傳說,崑崙山巔終年白雪皚皚,人蹤鳥跡罕絕沉,猶如志怪小說裡的仙境一般,的確很符合神秘莫測的構想,但凡跟崑崙二字有所聯絡的事物,均帶有冥冥中的宿命感。

然而在唐朝,崑崙這兩個字的含義,除了代表眾所周知的“聖山”外,還特指“黑色”,所以字面意義上來看,“崑崙兒”這一起源於唐朝的名詞,說的正是“黑人”。

唐朝時遠道而來的奇特民族——“崑崙兒”,究竟有多奇特?

而且古人對於當時黑人的來源地,也有比較普遍的認知,皆認為崑崙兒來自於林邑以南的地區。

那麼“林邑”又是個什麼地方呢?

林邑其實是一個古國,後來到了秦漢時期,曾為“象郡”的“象林縣”,乃“象林之邑”的省稱,古時的位置,大概相當於現今的越南中部。

《舊唐書·南蠻傳》有載:“在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

唐朝時遠道而來的奇特民族——“崑崙兒”,究竟有多奇特?

林邑之南

因此我們不難想象,唐朝的強盛繁榮,透過廣開國門,吸引了無數外國友人跋山涉水來到中土,使得歷史上為人稱道的大唐氣象,匯聚了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多元文化,而崑崙兒作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也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獨具色彩的一頁。

援引《中國社會史》的考證資料,我們可知唐朝時期的長安,曾作為亞洲歷史上所有民族文化的匯聚地,有史料可考來到長安的異國民族分別有:

突厥人、回鶻人、吐蕃人、高麗人、于闐人、龜茲人、粟特人、迦溼彌羅(今克什米爾地區)人、波斯人、大食人、印度人、僧伽羅人(今斯里蘭卡)等數十個民族。

而在這些民族中,來自林邑以南地區的崑崙兒,則最為獨特,不僅是語言,還是習俗,均與眾不同,然而要說最不同的一點,還是直觀上的膚色。

其實早在隋朝時期,古人就對崑崙兒有一定了解,而且普遍達成的共識是,認為這些人的膚色,與中亞或者西亞地區的民族完全不同:

《隋書·南蠻列傳·林邑》:其人深目高鼻,發拳色黑。俗皆徒跣,以幅布纏身。

透過這段話我們可一窺當時的崑崙兒外貌,首先眼窩深邃,捲髮膚黑,日常赤足不穿鞋,用一塊大大的幅步纏身,便是他們的著裝。

唐朝時遠道而來的奇特民族——“崑崙兒”,究竟有多奇特?

崑崙兒彩俑

從這些描述中,使我大概聯想到唐朝時期所謂的崑崙兒,很可能是印度人,雖然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崑崙奴”的文章,探討過崑崙奴來自於非洲的可能性,而且這也是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然而還有一首詩,為唐朝詩人張籍所作《崑崙兒》,其中如此寫道:

崑崙家住海中州, 蠻客將來漢地遊。言語解教秦吉了, 波濤初過鬱林州。金環欲落曾穿耳, 螺髻長卷不裹頭。自愛肌膚黑如漆, 行時半脫木綿裘。

大家注意第一句中的“海中州”三個字,我個人推斷,若是指林邑以南的“海中州”,那麼就是說的東南亞等島嶼國家或地區,比如印尼,比如蘇門答臘島,那麼進一步推斷,崑崙兒應是來自於東南亞諸國的原住民,很可能是現在馬來西亞土著的先祖,他們的膚色並不完全如非洲人一樣黑,而是介於亞洲人與非洲人之間,但對於當時的唐朝人來說,也是足夠不同的膚色,因此人人見到遠道而來的崑崙兒後,皆留下了深刻直觀的印象。

再加上最後一句“行時半脫木綿裘”,我們可進一步推斷,這些崑崙兒在外出行走時,穿著木棉製成的衣物,喜歡袒露半身,或者斜露出上半身。

不過這麼思考以後,讓我感覺很興奮,說來說去好像又繞回來了,整個崑崙兒在古籍裡的種種描述,竟然與印度教裡的苦行僧如出一轍。

唐朝時遠道而來的奇特民族——“崑崙兒”,究竟有多奇特?

所以把種種複雜資訊整合到一起,比如捲髮,膚黑,坦露半身的衣著,赤腳,等種種線索聯絡在一起,我個人據此推斷,唐朝時期的崑崙兒,應是一種具備廣泛意義的代稱,代指“林邑以南”地區異國他鄉的人們,可以是印度人,也可以是馬來西亞人,印尼人,但凡是林邑以南地區的民族,都能以“崑崙兒”冠之。

不過國家博物館裡,還展出過一尊唐三彩風格的立俑,從整體造型上又更趨向於非洲人的風格:

唐朝時遠道而來的奇特民族——“崑崙兒”,究竟有多奇特?

中國國家博物館·彩繪黑人立俑

這也就意味著還有一種可能性,唐朝人所說的崑崙兒,其實也包含非洲人在內,由當時的非洲輾轉經過波斯等國,最終跟隨異國商隊或使團來到大唐,使當年的唐朝百姓看到了海外世界的不同風情。

另外一點,我們所熟知的中亞等國,比如突厥,婆羅門等鄰邊國家,在歷史上很早就來到了中國,或是商隊,或是使臣,然而林邑以南的地區,卻鮮有政權與中原政權建立聯絡,這一觀點也在唐朝時期得以驗證,《唐會要·殊柰國》中明確提到,當時的崑崙人屬於“橫空出世”的一種族群,在唐朝以前,乃至貞觀以前,都未與華夏文明建立過溝通,直到李世民即位,才隨使團來到大唐,得見唐朝的大國氣象,才首次以別國政權的形式,與唐朝結交朝貢關係。

這一個小國,名為殊柰(nài),位置就在現今的越南北部。

《唐會要·殊柰國·卷九十八》:殊柰,崑崙人也,在林邑南,去交趾海行三月餘日。習俗文字與婆羅門同。絕遠,未嘗朝中國,貞觀二年十月,始至朝貢。

這段記載可看作是唐朝時期將林邑以南的地區,尤其是這些地區的民族,統稱為“崑崙人”的佐證,如此我們便可得知,唐朝時期所說的“崑崙人”,應是代指“林邑以南”的黑人無疑,並非單獨特指我們現在理解中的非洲人。

唐朝時遠道而來的奇特民族——“崑崙兒”,究竟有多奇特?

比如從林邑往南走,見到印度人,可稱為“崑崙兒”。

再往西南走,一路跨過汪汪大洋,去到非洲大地,見到非洲人,也可稱他們為“崑崙兒”。

這是因為唐朝時期對於崑崙人的整體認知,是建立在“膚黑捲髮”的基礎上,如前文所述,我個人認為這一認知的邏輯環就完整了。

總結來說就是,以“林邑”為界,往南不管多遠,但凡是膚黑捲髮,均可稱為崑崙兒。

在貞觀二年以前,這些唐朝人眼裡的“崑崙兒”,從未踏上過中原大地,而貞觀二年以後,隨著大唐敞開國門,廣納百川,喜迎八方來客,越來越多的崑崙兒得以一睹大唐的輝煌氣象,這對於形成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自然有著積極作用。

那麼林邑以南的這些“崑崙兒”們,來到大唐以後,又做了哪些事情呢?

或者說與唐王朝之間,又建立起哪些具體聯絡呢?

我個人認為共有兩個方面:

第一,朝貢。

如上文所述,在貞觀二年以前,崑崙人並未和唐王朝建交,我相信在往前的歷史中,肯定有崑崙人因為各種原因而來到過中原,但也僅僅是有所見識或者民間往來,而政權與政權之間卻並未建立聯絡。

那麼在貞觀二年以後,隨著貿易的日漸興盛,崑崙人當地的政權也加入到與唐王朝的朝貢之中,成為了大唐的藩屬國之一。

這也就直接證明,唐朝當局是將崑崙人所處的地區,當做國家來對待,間接表明了唐朝對於外邦給予足夠的重視。

如《舊唐書》記載,玄宗年間舉行無比盛大隆重的封禪大典,天下四方來朝,幾乎所有與唐朝建交的國家,全部派來首腦高官或者使團來賀,其中多達上百個大小國家的名單裡,就有“崑崙”之名。

四方諸侯,莫不來慶,文武百僚,二王后,孔子後,諸方朝集使,嶽牧舉賢良及儒生、文士上賦頌者,戎狄夷蠻羌胡朝獻之國,突厥頡利發,契丹、奚等王,大食……【崑崙】、日本、新羅、靺鞨之侍子及使,內臣之番,高麗朝鮮王,百濟帶方王,十姓摩阿史那興昔可汗,三十姓左右賢王,日南、西竺、鑿齒、雕題、牂牁、烏滸之酋長。

————《舊唐書·禮儀三》

由此可見,在參加封禪大典的外邦國家中,是有崑崙國的一席之地。

唐朝時遠道而來的奇特民族——“崑崙兒”,究竟有多奇特?

我想這正是一個大國的氣度所在,不論你來自何方,不論你來自何地,都給予應有的尊重,試想當時的崑崙還是一個新興的弱小政權,其各方面實力均無法與開元年間的唐朝相當,但大唐並未將其拒之門外,還是本著友好往來的原則,與其建立朝貢,並准許其位列於各藩屬國之列。

第二,貿易。

又到了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但在當前的複雜時局下,我想多談兩句,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從古至今都有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友好,這也是我國一直以來奉行的首要原則。

唯有互相友好對待,公平競爭,才能使貿易發展的更加繁榮,友誼才能更加長遠。

就拿當時的崑崙國與唐王朝之間頻繁的貿易往來舉例,當年由唐朝領導建立的海上絲綢之路,彙集了東亞乃至東南亞地區的各大小國家,尤其是像廣州這種海上絲路的重要港口,幾乎能見到當時大唐最繁榮的貿易景象,來自各國的奇珍異寶與商品,透過一艘艘商船運到大唐,使人們能夠按需購買的同時,還能開闊眼界,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

所以自古以來,均把海上絲路的建立,認為是一件使雙方,乃至多方共贏的壯舉。

《舊唐書·王慶方傳》:廣州地際南海,每歲有崑崙乘舶,以珍物與中國交市。

唐朝時遠道而來的奇特民族——“崑崙兒”,究竟有多奇特?

《海納百川圖》

深入來講,其實這些歷史上許多類似的交流案例,也驗證了許多道理。

雖然我們只是在好奇當年來到大唐的崑崙兒,究竟有著怎樣奇特的民族與文化,但如今的我們能得知曾經有這一類群體的存在,其根本原因正是因為當年雙方之間彼此友好的合作交流,為我們留下了各種各樣豐富詳實的史料。

表面上來看,當時的崑崙兒跋山涉水來到中原,與大唐建立友好關係,再將本土的奇珍異寶與優質商品運往大唐口岸,與大唐之間產生了密切且深刻的友好往來,這就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最常態化的一種往來模式。

而本質上來說,這也是人類文明自起源之日,能夠走到如今強大地步的源泉,無外乎四個字:

友好合作。

唯有友好合作,彼此尊重,才能雙方共贏。

唐朝時遠道而來的奇特民族——“崑崙兒”,究竟有多奇特?

我想這也正是中華文化包容萬千的本質,古人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就是中華文明核心精神的體現,我們從來不懼怕競爭,也從不對誰充滿惡意,而是在確保自身力量逐漸強大的同時,將所有人類視為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讓所有朋友都能感受到我們的熱情,大家彼此共同進步,一起協作發展,才能使這個星球上的人類文明不斷向前進步,不斷和諧發展,向著更為光輝的未來邁進。

透過崑崙兒的相關記載,我們能夠窺見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繁榮,文化昌盛等寶貴的歷史高光時刻,而探討背後兩種文明之間的思想碰撞與友誼往來,又能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人類文明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唐朝時遠道而來的奇特民族——“崑崙兒”,究竟有多奇特?

在如今繁榮與苦難並存,複雜與繁榮比之古代更甚的時局下,探討歷史上古人的對外交流,對我們現在而言非常有啟迪意義,所謂大國,不止是自身各方面實力強大,同樣也會體現在對他國的氣度上,我想這一點,目前來看,我們國家已經盡善盡美,而且今天有目共睹的盛景,如上海這類國際大都市包容全球的文化氛圍,大家走在街頭,隨處可見不同膚色與不同民族的外國友人,充滿了平等與友好,我想他們也能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的熱情,這種熱情,我們始終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