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三國時期“政教結合”的另類諸侯,亂世中獨善其身的成功者

東漢末年,在曹、劉、孫“偉岸身軀”的襯托下,無數曾經割據一方的諸侯淪為了炮灰。不過,在《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看來,有三位小諸侯並不能被視為失敗者;巧合的是,他們都姓張,分別是張燕、張繡、張魯。

其中,張魯尤為另類:

論出身,他只是一位民間道教勢力的首領,在中國古代的政治體系中屬於不入流之輩;

看實力,相對於馬騰、劉璋、劉表、袁術、袁紹、呂布、公孫瓚等一眾大中小諸侯,張魯則稱得上“迷你型”的小人物。

然而,當一眾曾威風八面的軍閥都落得慘敗、甚至面臨家族毀滅的慘劇時,不入流的張魯卻能偏安漢中長達數十年,其後“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成了曹操的兒女親家。堪稱一位的人生贏家。

這一奇蹟的背後,既有漢中特殊地理位置的因素,也歸因於張魯特殊的統治方式、善於聽取建議。

張魯:三國時期“政教結合”的另類諸侯,亂世中獨善其身的成功者

在隋唐之前,“漢中”不僅僅是個地理、地域概念,還具備了特殊的政治意義。

漢中即如今的漢中盆地,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位於西北、西南兩大區域之間,是連線長安、成都的必經之地。而在五代之前,關中都是中國政治的中心,而四川盆地則是著名天府之國,這就在客觀上賦予了漢中特殊的戰略地位:想從關中進入四川,漢中無法被繞開;若想安穩地佔有四川,必須以漢中為屏障。因此,每當波及全國的戰事爆發後,各方必然會圍繞漢中進行爭奪。

更重要的是,漢中本身的條件也十分優越。它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漢水的日夜沖刷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產極為豐富,即使長時間自我封閉也能自給自足;它北依秦嶺、南屏巴山,天然的屏障讓其易守難攻。

秦朝末年,劉邦正是依靠漢中的特殊地理與資源優勢,才能摧枯拉朽般兼併三秦,進而具備了東進中原、與項羽掰手腕的強大實力,建立起了400年國運的兩漢。

張魯:三國時期“政教結合”的另類諸侯,亂世中獨善其身的成功者

因此,當到了東漢末期,隨著亂局之象日益凸顯,劉氏皇室宗親之一的劉焉在謀得益州牧的職位後,也許是想複製祖先當初的偉業,也打起了漢中的主意。張魯正是在這個時候邁上了歷史舞臺。

張魯祖上是沛國人,其祖父張陵移居益州後,親自編撰了一套道書傳授給當地百姓,因為他收的學費是五斗米,因此這一張家獨創的教派被稱為“五斗米道”,當然也被一些人稱為“米賊”。

五斗米道的首領之職家族相傳,當張魯繼承了這一身份後,憑藉其母親跟州牧府非比尋常的關係,得到了劉焉的信任。因此,到了公元191年,當劉焉試圖兼併漢中、鞏固益州時,想到了“可靠”的張魯,於是任命其為督義司馬,率軍悍然襲擊、殺害了漢中太守蘇固,其後截斷斜谷要道、殺害朝廷使者,成功將漢中收入囊中。

按照劉焉的規劃,漢中、四川都據為己有,兩地互為依仗,以此在亂世中為自己的家族打造起一片固若金湯的天府之國。

然而在三年後,隨著劉焉病死、兒子劉璋繼承益州牧之職,張魯開始不受控制,雙方矛盾逐漸激化。劉璋憤怒之下殺害了留在益州的張魯家人,雙方從此成為血仇,張魯也因此成了漢中的真正主人。

張魯:三國時期“政教結合”的另類諸侯,亂世中獨善其身的成功者

對於如何治理漢中,張魯採取了一種特殊的模式:政教結合,這在西方很平常,但在中國古代則極為罕見。

就以張魯本人為例,他同時具備政、教兩方面的身份:劉焉任命的督義司馬,朝廷加封的鎮民中郎將、漢寧太守;而在五斗米教這裡,他則是領袖“師君”。

在漢中的政府體制裡,也有兩波平行的管理人員:一類是跟其他諸侯沒什麼差異的傳統官員群體;另一類則是教會內的各級首領,諸如治頭大祭酒、祭酒、鬼卒等等等級分明的宗教頭銜。

在基層一級,張魯不設定官員,政務完全交給了祭酒。用我們今天的視角來看,其中確實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比如以祈禱為人治病;但也有許多打著宗教幌子、但實際上與儒家“仁政”不謀而合的治理措施,比如修建義舍、接濟百姓,給予違法之人三次寬恕的機會、再犯才會處刑……。

張魯:三國時期“政教結合”的另類諸侯,亂世中獨善其身的成功者

然而,這種看似荒唐、另類的政教合一治理模式,卻意外地收到了奇效:它看似管理鬆散、無為而治,但對於那些飽受戰火之苦的老百姓卻無異於一片安寧祥和的樂土。

於是乎,在張魯控制漢中的20多年裡,“民夷便樂之”,眾多民眾前來投靠,尤其在韓遂、馬超起兵後,曾有數萬家百姓經由子午谷逃來投奔,無形中充實了漢中的實力。而東漢朝廷也對這一狀態也聽之任之,不僅未加征討,甚至還對張魯授以官職。

而隨著軍閥混戰的加劇,特殊的地利、寬仁的政策,並不足以讓張魯在亂世中獨善其身;在兩次關鍵時刻,他聽取謀士的閻圃建議、作出了正確的決策,才保證自己處於不敗之地。

第一次,當地百姓曾經在野外發現了一塊玉印,面對這一“祥瑞”,五斗米的教眾想要擁立張魯為漢寧王。而閻圃及時勸阻了這一舉動,建議張魯外奉天子詔令、內設官員掌控一方,以此“悶聲發大財”即可,沒必要為了毫無益處的虛名而成為眾矢之的。

張魯聽取了這一建議,避免自己像袁術那樣淪為一代笑柄。

張魯:三國時期“政教結合”的另類諸侯,亂世中獨善其身的成功者

第二次,曹操於公元215年大舉殺來,漢中的數萬兵馬在陽平關被擊敗。得知這一噩耗,張魯當即就想向曹操磕頭投降,閻圃再次阻止了他。聽取他的建議,隨後的張魯一邊往巴中、一邊派人抵禦,以這種積極的防禦姿態為自己爭取談判的資本;

另一方面,張魯離開南鄭時,並沒有帶走、焚燒城裡的財物,而是進行了妥善安置之後和平離開,以此傳遞自己歸順朝廷的心意。

果不其然,曹操對張魯的這兩大高明舉動大加讚賞;同時,考慮到張魯在漢中數十年來保境安民、穩定一方,對朝廷實有大功,曹操客客氣氣地接受了張魯的歸順,不僅將其封為閬中侯、食邑一萬戶,還將其五個兒子也封侯。

後來,曹操之子曹宇還娶了張魯的女兒為妻,雙方皆為兒女親家;張魯去世後,其爵位也被兒子繼承,家族的地位得到了保障。

張魯:三國時期“政教結合”的另類諸侯,亂世中獨善其身的成功者

所謂的成功,從來都不應只有一種模式。張魯身處於亂世、起身於民間,雖然無法與鼎足而立的曹、劉、孫這三位風雲人物相提並論,但他善於保境安民、能夠聽從部下的建議,沒有為了謀取一己之私而搭上無辜軍民的性命,最終以對社會、民眾衝擊最小的方式完成了被中原政權融合的步驟,自己及家族也得以善終。相對於那些身敗名裂、家破人亡的大大小小“諸侯”而言,張魯無疑是位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