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基業在益州,劉備諸葛亮二人,卻為何一直打壓益州派?

蜀國為何第一個滅亡?

不可否認的是,蜀國在國力、軍事、劉禪治國等方面都有缺陷,但這並不是蜀國第一個滅亡的關鍵原因。

就以蜀國滅亡的軍事原因來看,魏國準備撤軍之際,鄧艾策劃陰平古道偷襲,但面對鄧艾數千人精兵,蜀國完全可以將之耗死,兵臨城下之後,蜀國也可以據城堅守,慢慢消滅鄧艾這一少量兵力。然而令人驚奇的是,面對鄧艾這一支軍隊,在譙周等人勸說之下,劉禪卻投降了。可見,蜀國第一個滅亡,譙周等人才是關鍵原因所在。

為何譙周等人願意投降?其實,只要敵國大兵壓境,或兵臨城下,那麼譙周等幾乎必然會這麼選擇,深層原因早在劉備時期就已埋下,諸葛亮還將之進一步強化,最終讓蜀國內鬥50年而滅亡。

蜀國基業在益州,劉備諸葛亮二人,卻為何一直打壓益州派?

“黨內無派,千奇百怪”,不論古今,任何勢力內部都不可能鐵板一塊,劉備手下就有四個政治勢力。

1,以關羽、張飛、糜芳、趙雲等為首的元老派,是跟隨劉備創業的老臣,在劉備心中佔據獨特的地位。因此,在劉備手下,元老派地位最為超然、最為穩固。

2,以諸葛亮、黃忠等為首的荊州派,其中諸葛亮是黃承彥女婿,而黃承彥是荊州大家族,有著廣泛的人脈。劉備死後,荊州派掌控朝政多年,政治實力非常強悍。

3,以法正、李嚴、許靖為首的東洲派,如果說荊州派掌握高層權力,那麼東洲派就是掌握中層的勢力,因為東洲派加盟蜀漢時是帶著團隊進入,很多中層骨幹是東洲派人士。

4,以黃權、馬忠、張翼、譙周為首的益州派,所謂益州派,實際就是四川本地派,是益州豪門大族的代言人,但這一派有錢卻沒什麼政治地位。

蜀國基業在益州,劉備諸葛亮二人,卻為何一直打壓益州派?

劉備入川之後,法正建議他拉攏益州本地豪族,迎娶劉璋舊將吳壹之妹吳氏,而吳氏是劉璋已故兄長劉瑁之妻,後來劉備考慮再三,還是娶了吳壹之妹。

吳壹,本是兗州陳留郡人(今河南開封),劉焉遷任益州牧時,吳壹父親與劉焉是好友,於是舉家遷入益州,所以吳壹並不是100%的益州本地豪族。但由於吳氏是劉璋已故兄長劉瑁之妻,所以劉備娶吳氏,也的確可以看作劉備拉攏益州派的舉動。

表明上看,劉備好像要拉攏益州派,但實際上劉備卻是打壓益州派。

劉備重用的益州派很少,蜀國中樞有十六位要職,但荊州派和東洲派佔據絕大部分,益州派只有馬忠一人。總之,劉備入川之後,元老派、荊州派、東洲派都得到了重用,其中荊州派是最大贏家,諸葛亮、蔣琬等名仕,最次的都是一個太守職位,所以史載“豫州(劉備)入蜀,荊楚人貴”。相反,益州派卻被排斥在政治中心之外,最多隻能拿下次一級的少數職位。

蜀國基業在益州,劉備諸葛亮二人,卻為何一直打壓益州派?

劉備打壓益州本地派的舉動,早就顯示出強大破壞力了。只是蜀國建國初期,人才眾多國力還很強大,所以沒有造成太大危險。

外地人當大官,本地人交重稅,自然讓益州派非常不滿。劉備在世時,益州派人士不敢妄動,但劉備一死,益州豪族雍闓立即造反,殺蜀所署太守正昂,縛張裔於東吳,遂降吳。《三國志》稱“及先主薨,雍闓跋扈於建寧”,實際是劉備打壓益州豪族之後的反彈。

與雍闓幾乎一樣的還有黃元,“漢嘉太守黃元素為諸葛亮所不善,聞先主疾病,懼有後患,舉郡反,燒臨邛城”。另外,益州派領軍人物黃權,劉備伐吳之後降魏,雖說有客觀原因,但也與之一些關係。

可以說,劉備的打壓益州派政策,已經讓蜀國暗流湧動。

蜀國基業在益州,劉備諸葛亮二人,卻為何一直打壓益州派?

然而劉備去世,諸葛亮執掌朝政之後,卻又將之進一步強化。

諸葛亮時期,益州派被死死壓制,根本沒有出頭之日,除了上文提到的馬忠,幾乎就沒有什麼益州本地高官了(當時譙周還沒有崛起)。

與之相反的是,諸葛亮卻非常重用荊州派,最典型的是馬良弟弟馬謖與向朗之子向寵。劉備評價馬謖“不堪大用”,卻被諸葛亮任命為鎮守街亭的將軍;向寵只是在夷陵之戰中安全撤回部隊,就被諸葛亮重用,成為《出師表》中唯一提及的武將。

益州本地名將張翼(蜀漢晚期僅次於姜維的軍中二把手),資歷能力等都不比馬謖、向寵差,卻並未得到諸葛亮特殊對待。顯然,並非益州本地沒有良將,而應該是諸葛亮有意不予重用。

蜀國基業在益州,劉備諸葛亮二人,卻為何一直打壓益州派?

眾所周知,諸葛亮執法嚴明,講究公平處事,為何卻淪為一枚“地域黑”呢?

其實,這與劉備前任有關。劉焉、劉璋父子倆先後統治益州20多年,卻威刑不肅法紀廢弛,乃至“蜀土人士專權自恣”,益州豪強的為所欲為,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最終,豪族多挾其財勢,欺凌小民,使蜀中之民“思為亂者十戶而八”。可以說,益州豪族是社會動亂之源。

因此,劉備入川之後,想要將益州打造成光復漢朝的基地,就必須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制定法律,即《蜀科》,以嚴法治蜀,打擊了地方豪強勢力,壓制益州本地勢力,確立了蜀漢政權的權威,恢復了社會的安定,達到了“強不侵弱”;其次打壓益州豪族,肯定不能讓其獲得高官顯位,到了諸葛亮時期,依然執行了這一政策,甚至還給予強化,當時有人勸說諸葛亮重用一些益州派人士,但被諸葛亮斷然拒絕。

所以,儘管蜀國定都成都,但為了確保政權穩固,或恐慌於劉焉、劉璋遭遇,所以劉備諸葛亮一直打壓益州派。

蜀國基業在益州,劉備諸葛亮二人,卻為何一直打壓益州派?

客觀的說,打壓益州派,在當時是必須的,但從長遠來看,卻埋下了蜀國滅亡的禍根,導致內部不夠團結。尤其是元老派、荊州派、東洲派後繼無人,而益州派卻逐漸佔據高位之後,就將蜀國推向了滅亡的邊緣。

對於益州派豪族而言,以上三派都是外來勢力,對外發動戰爭時,益州派得不到什麼好處,但卻要付出巨大代價,因為錢糧主要是益州派提供。換言之,益州派對蜀漢沒有什麼歸屬感。

所以,諸葛亮北伐、姜維北伐時,都遭到益州派的反對(諸葛亮時益州派暗中抵制,到姜維北伐時直接公開反對)。尤其姜維北伐時,軍中二把手張翼就極力反對,認為蜀國需要休養生息。

最致命的是,當鄧艾兵臨城下之後,譙周等益州派不是想著抵抗,而是想著投降。原因很簡單,投降之後益州派不會有損失,同時魏國滅亡蜀國驅逐外來勢力之後,益州本地豪族頭上反而沒了壓制,或許會迎來更大發展。

蜀國基業在益州,劉備諸葛亮二人,卻為何一直打壓益州派?

如果益州派與蜀漢同氣連枝,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那麼鄧艾兵臨城下時,益州派還會投降嗎?當年劉備兵圍成都時,做好了長期圍困準備,因為當時成都糧食夠支援一年,官吏百姓都想抵抗。所以,益州派一旦堅決抵抗,以鄧艾弱少兵力且是孤軍,又怎麼能攻克成都堅城?

所謂禍起蕭牆,堡壘最容易從內部被攻破,古往今來的教訓層出不窮,不缺一個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