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中究竟灌入了多少水銀?看看山坡上的石榴樹,就能知道

《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1974年,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隨著現代考古研究的發現,與世人再次見面了。秦兵馬俑以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形態之精巧,儲存之完好讓人震驚,每年來觀摩的遊客絡繹不絕,可以說是舉世聞名。

秦始皇陵中究竟灌入了多少水銀?看看山坡上的石榴樹,就能知道

然而,已經被髮掘的秦兵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叢葬坑,規模龐大、設計精巧,內藏金銀珠寶與文物無數的秦始皇陵,至今都沒有被髮掘,歷經千年儲存完好,陵寢地宮裡具體情況也都多出自於史料記載,這種情況實屬罕見,究竟是為什麼呢?

秦始皇陵中究竟灌入了多少水銀?看看山坡上的石榴樹,就能知道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也就是說,秦始皇陵內有大量的水銀,無獨有偶,《吳越春秋》也同樣描述,吳王閭闔死後,他的陵墓中“傾水銀為池”。為什麼古人要以水銀來灌於陵墓之中呢?那麼秦始皇陵中究竟灌入了多少水銀?看看山坡上的石榴樹,就能知道了。

秦始皇陵中究竟灌入了多少水銀?看看山坡上的石榴樹,就能知道

從對吳王閭闔的陵墓記載來看,春秋時期古人就已經開始使用水銀了,水銀的煉製工藝也比較成熟,《天工開物》闡述了煉製原理:煉製原料為硃砂,將其加熱到一定程度產生蒸汽,蒸汽冷凝之後形成的即為水銀。煉製水銀作何用途呢?

秦始皇陵中究竟灌入了多少水銀?看看山坡上的石榴樹,就能知道

古人對水銀的用途比較廣泛,與水銀相關物料可做顏料之用,譬如硃砂,水銀還可做鎏金用途,利用水銀是液態的性質,以金銀和水銀製成泥膏狀的汞齊塗在金屬器皿之上,再進行加熱,由於汞容易揮發,加熱之後留下的就只有金和銀覆蓋在器皿表面。

秦始皇陵中究竟灌入了多少水銀?看看山坡上的石榴樹,就能知道

除了這兩種用途常見的用途,水銀還有一個關鍵作用,也是為什麼古代帝王把水銀灌於陵墓之內的原因:水銀有防腐作用,用於陵墓內以儲存陵墓和主人完好。

秦始皇開創了大一統的天下,在世時就建造宮殿樓閣無數,物質生活上享受著至高的待遇,而這種待遇在他死後就無法再繼續享受了,所以在陵墓上寄託了繼續統治天下的“君王夢”。

秦始皇陵中究竟灌入了多少水銀?看看山坡上的石榴樹,就能知道

秦始皇陵佔地面積廣闊,規格模仿了都城咸陽和皇城秦宮,不僅如此還仿造出了各種山川河流,而這些河流的內容物,就是水銀。水銀為液態,流動性強,光澤度高,在河道里看起來就像是閃閃發光的河水,裝飾了秦始皇陵,而它又有著防腐的作用,帝王都希望自己能夠長生,卻還是免不了一死,就算死去也希望屍體能夠儲存完好,便以水銀來防腐。

秦始皇陵中究竟灌入了多少水銀?看看山坡上的石榴樹,就能知道

如果說單純是為了防腐而放置水銀,這對於盜墓者和研究者來說,並不構成太大的影響,問題的關鍵在於,水銀是有毒的,且毒性極強,並且易揮發。秦始皇陵不僅有眾多流動著水銀的“河流”,地宮中還有一個巨大的水銀池,而秦始皇的棺木就浮在上面。

秦始皇陵中究竟灌入了多少水銀?看看山坡上的石榴樹,就能知道

水銀揮發之後,毒氣飄散在空氣中,如果有人闖入地宮,吸入有毒的空氣,就會因此喪命。少量的水銀不足以保護龐大的陵墓,秦始皇陵究竟灌入了多少水銀?看看山頂的石榴樹就知道了,根據檢測,石榴樹上的石榴果裡也含有大量的水銀成分,據說附近的村民從不敢食用,連山上的樹都含有這麼高的毒性,可知地宮裡水銀之多,有統計結果表明,一萬多平方米的面積都使用了水銀,用來模擬江河湖海,使用總量可能達到一百萬噸。

秦始皇陵中究竟灌入了多少水銀?看看山坡上的石榴樹,就能知道

秦始皇陵歷經千年,還能儲存的如此完好,與它本身的龐大複雜有些密切的關係。不只是水銀防盜防腐,還有其他機關,比如連弩,連弩的效能優於一般的弓箭,射程遠並且能連續發動,攻擊力上,如果有人闖入地宮,免不了被射成重傷。

秦始皇陵中究竟灌入了多少水銀?看看山坡上的石榴樹,就能知道

流沙層也是防盜措施的一種,設定在陵寢的中間,一旦遭到破壞便有大量流沙瞬時傾瀉,流沙覆蓋古墓,任憑誰也無計可施。如此多的古墓防範措施精細複雜,對於古墓和古墓主人的保護起到了極好的作用,讓科技先進發達的現代人,也不得不歎服古人的智慧。

杜牧《阿房宮賦》有云:“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秦始皇陵中究竟灌入了多少水銀?看看山坡上的石榴樹,就能知道

秦始皇南征北戰,一統天下,成就霸業,死後的陵寢設計也是費盡心思,大興土木工程,而對於百姓來說,秦王朝的並沒有讓他們過上幸福安穩的生活,秦建立以來,依然是勞民傷財,取盡百姓錙銖,揮霍無度,所以最後一個龐大的王朝終究以覆滅收場,秦始皇陵的恢宏與精巧設計是秦始皇統治下王朝的縮影,更是古代勞動人民偉大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