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種人最了不起,是真正的人才,看看你是嗎?

這一種人最了不起,是真正的人才,看看你是嗎?

現在很多人做事之所以付出很多,結果還是徒勞無功,就是因為不懂得“顯仁藏智”。

「曾仕強每日箴言」

俗話說得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意思是說,如果一棵樹長得很高,超出了別的樹木很多,那麼狂風來的時候最先吹折的必定是它。 如果一個土堆高出堤壩很多,那麼湍急的水流來了必定將它沖走。 同理,人也是一樣,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眾不同,必定會引來眾人的猜忌和打擊。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深諳此理,寧可韜光養晦,安然度日,也不會隨意展露自己的實力,以免遭人算計,自討苦吃。 但是現在,受各類現代文明的影響,我們處處在都在倡導競爭、表現,凡事都要爭第一,都想高人一等。 學生考試要考第一,工作業績要拼第一,企業市場佔有率要爭第一…… 處處想勝過別人,似乎並沒有讓我們的幸福感提升多少,反而處處遭受打擊,越努力越搞得身心俱疲。 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四個字大智慧:顯仁藏智。

一個懂得顯仁藏智,深藏不露的人,不僅處處受歡迎,而且最有前途。

1

做人為什麼要顯仁藏智

人人都想做聰明人,都想智高一籌,勝過別人,這也無可厚非。

但這裡有一個關鍵點,必須權衡清楚,就是什麼樣的人才是真聰明,什麼樣的人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老實講,

一個人,如果人家一眼就看穿你,你還能有什麼成就嗎?

我們長期觀察,大家也可以自己去發現,人有兩種,一種是看高明得不得了,可是幾次接觸之後,越來越失望,最後知道他虛有其表。這種人是很可憐的。

另外一種人是怎麼看都沒有怎麼樣,再看還是沒有怎麼樣,可是你越看越覺得這個人了不起,好像什麼都懂。

什麼都懂的人不會一次性表現出來,一次性就表現出來的人就是懂得很少。

這樣一來一回你就完全清楚了。 人不知而不慍,現代人很難做到。現在這句話應該改成人不知,你就大發脾氣:你不知道我是誰嗎,你不認識我嗎……你算什麼呢,可是現在太多人這樣。 為什麼?因為他們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怎麼回事,只是看到外國人是這樣,就覺得自己為什麼不可以,中國人終於敢表現了,中國人終於敢怎樣怎樣了,那就叫忘本,忘了自己是什麼人。 《易經》64卦第一卦叫做乾卦,乾卦的第一爻叫做初九,初九隻有四個字:潛龍勿用。 潛龍勿用就是後來老子所講的深藏不露,深藏不露就是難得糊塗,這些都在講一個東西:

做人,要顯仁藏智。

大家看,西方教堂之類的建築喜歡蓋在山頂上,於是很快就變成目標,被幹掉了。 中國的寺廟大多建在深山老林,遠離人群集中地方,高大而神秘,流傳很久。 差別在哪裡呢?就是

我們重視的是看不見的藏,而西方人重視的是看得見的露。

例如,擅長書法的人不會輕易宣揚自己字寫得好,擅長丹青的人,不會到處說自己會畫畫。

這樣做很明智,否則求畫求字的人絡繹不絕,讓人疲於應付,照顧稍有不周,厚此薄彼,就容易得罪人。 人怕出名豬怕壯,人越出名、越有能力,麻煩愈多,責任越重。

雖說能者要多勞,但容易招人嫉妒,還不如隱藏實力,凡事量力而行。

2

顯仁藏智到底是什麼意思

那什麼叫“顯仁藏智”?就是把“智”藏起來,把“仁”顯出來。 意思是說,一定要把基本的個人修養,把自己的品德打下良好的基礎之後,再去求知識,求表現。 老子講“大智若愚”,這句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是要理解“大智若愚”,必須要同時想到有大就有中,就有小。 所以,“大智若愚”這一句話要把它變成三句話“

大智若愚”“中智若智”“小智若巧”

。 當然後面那兩句話是找不到的,因為古代的人不像現在,可以一寫幾千字,一印幾萬字,沒有那麼方便,他們要用雕刻的,每個字都當寶貝。所以這三句話古人濃縮為一句叫做“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的“愚”,不是愚蠢也不是愚笨,而是藏起來。

大智慧的人,懂得把智慧藏起來

,讓人感覺你這個人很仁慈,很可親。

然後他就會親近你,就會相信你,在這個時候,你把話說出來,很自然他就接受了,這才是真的聰明。 如果一開始就搬出很多大學問大道理,對方一看就會覺得你是不是來騙我錢的?你是不是來害我的?他整個人就有了防範,哪還會聽你的。

現在很多人做事之所以付出很多,結果還是徒勞無功,就是因為不懂得“顯仁藏智”。

中智慧的人呢?看起來很有智慧,一個人只要被人看出來有智慧,就已經是沒有智慧了,最多就是中等智慧而已。

很多人老喜歡顯示自己有智慧,這個人修養也是不夠的。 小智就更糟糕了,若巧。覺得自己多靈巧,反應多快,機靈得不得了,什麼都看得懂,實際上這種人差得太遠。 古人並不認為敏銳智巧就是好事,他們以顯仁藏智、不露自巧為正常的表現,這樣的人才是淳厚的,才是高明的。

一句話到了嘴邊剛要講出來,趕快又吞下去,這需要高度的修養。

想到就說,那別人怎麼辦呢?因為別人的感覺跟你又不一定一樣,你高興的事情,別人不一定高興。

《論語•雍也篇》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就告訴了我們仁和智是怎樣配合的。

山是什麼?是仁。水,是智。

我們看到它的仁,覺得山好可愛,就很放心去爬它,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上面一定有清涼的水。 做人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說老是顯示自己的知識,那就告訴別人你沒有仁心。

沒有仁心的人,有了知識以後就會亂用,那更可怕。 自己都沒有真才實學,還到處去炫耀、吹捧,這樣的人不僅不聰明,不會有多大的成就,而且還誤導了別人,實在是害人害己,禍患無窮。

3

如何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常言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實即使一個人能力再出眾,本領再高強,也要謹防人外有人。

我們說顯仁藏智,並不是說一點智都不能表現,而是 “不能隨便表現”,但也不反對合理地進行表現。

同理,深藏不露也不是讓你一點都不露,而應求取合理的露,站在不露的立場來露,避免過分或不及,那樣對自己有害。 不應隨意超越合理的範圍,以免給自己留下禍患。 所以,中國人雖說要藏,但也會靜觀其變,會根據情勢的變化來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做法,以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大家想想看,玉是怎麼樣的?是含在石頭裡面,大家都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不是玉,有多少玉,然後被把玩珍視。 如果說玉都顯露在表面上,被一眼就看透了,哪還有什麼珍貴的?就是因為它含在裡面,隨著人的開採,一點一點露出來,才顯得無比珍貴。 我們不講能力,卻十分重視本事。

有能力而沒有本事,往往一表現就遭殃。有本事的人,能夠把能力表現得恰到好處,受人歡迎。

比如,大家在打羽毛球,邀請你參加,就算你是高手,也要謙虛,說:“好久沒打了,很生疏。”幾番相讓,你才上場,結果輕鬆戰勝對手。

對於你的表現,沒人會覺得奇怪,因為大家都明白,你剛才那叫深藏不露,不強出頭,低調,保留實力,這跟不實在、奸詐沒有任何關係。

相反,你的謙虛還會給人一種莫測高深的感覺,讓人家覺得十分了不起。這是一種無形的資產。

中國人做人的精髓,有四句話要好好去玩味:

糊糊塗塗不糊塗,含含混混不含混,隨隨便便不隨便,馬馬虎虎不馬虎。

這四句話也是我們為人處事的至高境界,歸結為四個字就是:顯仁藏智。

本文內容:曾教授著述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