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後,為何形成了幾大軍閥割據的局面

首先就是辛亥革命是個早產兒,他來得太突然,以一個誰也預料不到的方式取得了成功。武昌起義於1911年10月爆發到1912年2月12日清朝釋出退位詔書。至此,2000多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也不過3個月。各個地方獨立實際上沒有太大變化,基本上還是是各省就舊官僚主政,由龍騎換五色旗。官職也變成了督軍。本質上區別並不大,不過是城頭換王旗而已。說白了就是換湯不換藥。

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後,為何形成了幾大軍閥割據的局面

實際上早在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以後,滿清在地方已經出現軍閥雛形,兩江之地始終就是湘軍的地盤,以及後來的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楚軍,實際都是軍閥了,只不過是滿清慈禧勉強維持而已。待慈禧死後,滿清實際上就剩一口氣,任何一點外力都能讓滿清在頃刻之間就覆滅。晚清時期,攝政王載灃對地方控制很虛弱。滿清對軍隊的失控實際上也是地方軍閥化主要原因。

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後,為何形成了幾大軍閥割據的局面

再就是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主導作用的就是滿清新軍、而所謂的新軍最初就是袁世凱小站練兵那一批。袁世凱一共訓練了六批軍隊,也就是著名的北洋六鎮。兵力大約有七八萬人的兵力。王士珍,馮國璋,段祺瑞,陸建章,段芝貴,曹錕,張勳等等都是後來的軍閥。另外,各個地方也組建了三十鎮的新軍。加上北洋六鎮,一共就是三十六鎮新軍。這些軍隊都歸於地方督撫領導。滿清中樞根本無法調動這三十六鎮新軍。實際上這些新軍成為滿清掘墓人,也成為了民國第一代軍閥。

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後,為何形成了幾大軍閥割據的局面

比如蔡鍔當時擔任雲南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武昌起義爆發以後,立即起兵推翻雲貴總督李經羲。蔡鍔就此成為雲南督軍。武將秉政不歸中央調遣(孫中山,袁世凱)實際上就是軍閥,閻錫山在晚清時期是山西新軍第四十三協標統。武昌起義爆發以後,立即起兵響應,閻錫山成為山西督軍也是軍閥,而且統治山西三十七年。也就是說,滿清土壤造就了軍閥土壤。袁世凱在世的時候還可以勉強的時候,袁世凱一死。各大軍閥誰也不服誰。也就是各自為政,佔據一地就是一個小軍閥,民國初期整個大大小小軍閥數十個,而且形成了直系和皖系還有皖系三大集團軍閥。和晉系,桂系,川系等。

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後,為何形成了幾大軍閥割據的局面

軍閥的產生實際上就是中樞闇弱。地方實力強大,地方勢力控制了人事權和財政權,軍事控制權。軍隊私人化。這些民國的軍閥化的主要原因,正式由於如此導致了民國的軍閥割據直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