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靈寶函谷關

遠古時期,黃河尚未形成,現在的黃河沿途,是一連串的湖泊,其中,有一個三門湖,包括今關中盆地、運城盆地、靈寶盆地,三門湖的面積達四五萬平方公里。

黃河貫通後,三門湖的水流走了,湖消失,不過,以前的地形還在,形成了先秦的關中,包括今陝西省關中、今山西省運城市、今河南省靈寶市。

在東漢時期,今山西省的大部分,屬於幷州,唯獨運城盆地,屬於關中所在的司州。時至今日,運城的孩子上大學,往往選擇西安,而不是太原;同樣,靈寶在河南,也是與眾不同,靈寶方言與一般的河南話是不同的。

關中的東大門,函谷關,就位於靈寶縣的東界。

靈寶縣,因為古時地形險要,有桃林塞,因此,秦時設縣,稱為桃林縣,一直到唐玄宗時期,改稱靈寶縣,意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實際上,現在的靈寶縣,是以前的幾個縣合併而成,其中一個,是湖縣。

上古時期,祝融八姓,發源於今河南鄭州一帶,在黃帝同盟中,黃帝之孫顓頊,繼任酋長,顓頊曾孫重黎、吳回兄弟,先後擔任同盟的火正,在神話中,先後擔任火神祝融。吳回之子陸終,有六子,形成八姓,其中,次子參胡,董姓。

南宋鄭樵所著《通志· 氏族略》:“次曰參胡。董姓。封於韓墟。周時為胡國”。

是說,參胡作為黃帝同盟的成員,被封於韓墟,即今鄭州一帶,其後裔,受到商王國的進逼,西遷到今靈寶縣一帶,在西周時期,為胡國。

秦國崛起,滅胡國,在其地建立胡縣。

實際上,有三個胡國:董姓胡國在今河南靈寶,為秦國所滅;姬姓胡國在今河南郾城,為鄭國所滅;歸姓胡國在今河南漯河,為楚國所滅。

胡縣境內,有發源於夸父山的河,以縣名,稱為胡水,後來改稱湖水,而胡縣也改稱湖縣。

這條稱為湖水的河,中段,有大片水面,後來,在中文裡,以前的澤,漸漸改稱為湖,指內陸的大片水面。

靈寶在古代的胡水,即現在的陽平河。

漢武帝時期,太子劉據被奸臣陷害,父子東逃,但跑不出函谷關,仍在關中轉悠,最後,在距離函谷關已經不遠的湖縣被包圍,劉據父子皆遇害。

好在太子之孫劉病已,後來終於繼位,是為一代賢能之主漢宣帝。

函谷關,位於今三門峽市靈寶縣函谷關鎮,在崤山山谷之中,地形險要。

靈寶一帶,自古就有桃林塞,其來源是:在神話傳說中,遠古時期,酋長夸父,要去追趕太陽,與太陽賽跑,他抄起一根木杖,一路飛奔,眼看就要追到太陽了,太陽熾烤得夸父口乾舌燥,他一口氣喝乾了黃河水,又喝乾了渭河水,還是不解渴,渴死在路上。

夸父倒下後,他的手杖遺落在身旁,由夸父血肉浸潤,化為綿延千里的桃林。

在西周時期,桃林塞的東部,進一步改建為函谷關。

春秋時期,王室領地的史官,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辭官不做,西出函谷關,不知所終,遂有著名的“老子出關”的傳說。

戰國時期,魏國衰落,秦國崛起,從魏國手中,奪取了函谷關,自此,秦國東界函谷關,佔據全部關中,函谷關易守難攻,牢不可破,幾百年間,擊退了關東諸侯一次又一次的聯軍攻擊。

西漢賈誼政論名篇《過秦論》寫道:“於是六國之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裡所說的“關”,就是指函谷關,可見其戰略影響。

實際上,秦國據有函谷關,已經在戰國群雄中,穩穩立於不敗之地,順利則出擊。不順則退守關內。

即使到了關東各國起義滅秦時期,也沒能攻破函谷關,劉邦是繞道南邊的武關,才得以進入關中的。

漢景帝時,關東七國叛亂,漢軍牢牢把守函谷關,叛軍根本無法威脅到首都長安,只能在關外作亂,最終叛亂被鎮壓,如果明時朱棣叛亂時,朱允炆的都城在長安的話,那麼,饒是朱棣如何奸詐,也最終難逃覆滅的結局。

函谷關,北為黃河,南為崤山,僅一道可通,自黃河大拐彎處,一直到函谷關,稱為崤函通道。

這是秦函谷關的故事。

話說靈寶函谷關

函谷關

關中盆地、運城盆地、靈寶盆地所形成的先秦關中,是主院;洛陽盆地,是前院,洛陽盆地的東大門,是虎牢關。

漢武帝時期,西漢名將楊僕,平南越,徵朝鮮,他是今洛陽市新安縣一帶人氏,他家鄉在函谷關外,為了能做關中人,他竟然說動了漢武帝,將函谷關東移了一百五十公里,在今新安縣東界,修建了漢函谷關。

關中範圍進一步擴大。秦函谷關被廢棄。

東崤山,山中,有崤山北道、崤山南道、漢函谷關,組成了新的崤函通道。

東漢末年,曹操廢函谷關,在秦關一帶修建魏函谷關,並進一步,在黃河一線修建潼關,在其西部,建立了兩道防線,並且,將其統治範圍,推進到黃河一線。

對於關中來說,則是東界大為後退,退守黃河一線,失去了河南靈寶和山西運城。此後,關中的範圍,僅指陝西關中。

長達五十公里的峽谷,東頭是魏函谷關,而西頭就是潼關。

自漢末開始,潼關就取代了函谷關,成為關中的東大門。

在五十年代修建三門峽大壩的活動中,潼關和魏函谷關,都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