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臺灣西部的原住民

服飾

臺灣西部早期的原住民服飾材料主要是鹿皮,夏天穿自制的麻衣,後來才漸漸有了布。他們最初會用苧麻來織布,其中還會夾雜一些樹皮,這些織成的布叫做“達戈紋”。

清初臺灣西部的原住民

現代服飾的演變

1715年,像新港、蕭壠、麻豆、目加遛灣等部族的服飾已經接近漢人了。

18世紀20年代,中部、北部的部族普遍穿短上衣,長度至肚臍,衣服顏色以黑、白色居多,下身多用黑布圍起來,普遍赤腳。

也有部族習慣以鹿皮和樹皮為衣;有些部族用皮帽子把頭套起來,只留出雙眼,下體用方布遮蔽,露臀光腳;有些部族,不穿衣褲,僅用布將私密處圍起來。

清初臺灣西部的原住民

現代服飾的演變

紋身

很多部族都紋身,已婚的人通常在上半身刺花;有些部族則喜歡用青色原料繞嘴唇周圍紋刺;有些部族,在臉上紋刺。

清初臺灣西部的原住民

臺灣原住民

■穿耳

有些部族,喜歡穿耳。

塗牙

有些部族,喜用澀草和芭蕉花把牙齒塗黑。

拔牙

有些部族,婦女婚後要把兩邊的齒牙拔掉,以區別未婚婦女。

割頭

部族的原始性很強,部族之間經常發生血腥殘殺,有些部族喜歡殺死敵人,割下敵人頭顱,用水煮沸去皮肉,然後取頭顱隨身攜帶向別人炫耀,還可以作為禮物留傳給子孫。

漢人剛開始和接觸部族時,經常會遭到部族割頭、鏢殺或火燒。

18世紀30年代,臺灣官府對部族圈耳、文身、繡面、祼體、披髮的習俗,通令禁止,同時,還要求他們不能再隨身帶弓箭和刀鏢。

特色

獨木舟、鹿肉乾、通草、水藤等。

清初臺灣西部的原住民

獨木舟

語言

基本屬於南島語族。

居住

有全木材搭建的房子;用竹子編牆,茅草作蓋,外形如覆舟;有土作牆,用茅草覆蓋的;有竹作柱,茅草覆蓋的;有木作梁,茅草覆蓋的。

清初臺灣西部的原住民

臺灣原住民草屋

■農業

當地原住民的耕種非常粗獷,而且生產工具非常落後,甚至沒有生產工具。鄭成功駐守臺灣時,帶去了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還推廣了很多生產農具,使得原住民的耕作方式發生質的改變,農業得到了發展。

漢化

為了漢化部族,臺灣府在很多部族區建立學校,教授漢字和“四書五經”。

後來,一些部族逐漸漢化,他們向朝廷納稅,地位已和漢人一樣,他們為臺灣的建設作出了很多貢獻。

造反

有些部族因受到朝廷官兵強徵暴斂欺壓凌辱而造反。

1730年,淡水的同知張弘章想要重新修改衙門,強迫大甲西部族男人伐木,女人載運,部族不順者,遭到藤條毒打,衙役還欺凌部族婦女,向部族強索食物,最終激起民憤,大甲西部族聚眾造反,燒衙門,殺衙役,連普通平民都難逃其害。福建總督郝玉麟率兵征討,平息了叛亂。

歸順

清朝把臺灣納入國家版圖後,對當地少數民族採取了優撫政策,基本不徵收苛稅,即使徵收個別稅種,也比漢人的輕得多。朝廷推動社會穩定,積極發展產業,獲得了部族的認可,紛紛歸附了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