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外國人的正確姿勢,除了熱情好客,還要講漢語,始終講漢語!

David,你這個Q怎麼回事啊,現在才幾十K生意,commit少,funnel 也看不到,甚至forecast一點也不準,BU最近run那個program我看你也沒做,你這樣下去不僅bonus拿不到,base pay都困難,這種performance對的起你這麼高的package嗎?travel cost還這麼高,finance已經challenge我們了……

接待外國人的正確姿勢,除了熱情好客,還要講漢語,始終講漢語!

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經常碰到上面這樣的對話,讓人產生生理上的不適。此外,以前我們還經常能碰到外國人在中國時,總是直接使用英語,彷彿中國人就必須懂英語。 當我們去國外時,都是用英語或者當地的語言,然而在國內面對外國人時,還是要用英語。中國人出國說英語,遷就別人,這個沒話可說,入鄉隨俗嘛!怎麼回到國內還說英語去遷就外國人啊?什麼時候才能讓別人遷就我們呢?

中國人以前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經常毫無原則的主動放棄自己的語言,理由是對方聽不懂漢語,或者認為跟外國人說漢語,很沒有效率,很耽誤事。

接待外國人的正確姿勢,除了熱情好客,還要講漢語,始終講漢語!

這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是不管歪果仁懂不懂漢語,也不管歪果仁是否喜歡漢語,日常中都要跟歪果仁講漢語,直到他們懂了。

英國人在全世界殖民大獲成功的原因,除了武力和經濟,還有同樣重要一條,英國人曾經總結過,對待殖民地土著,一定要講英語,英國人絕不說土著語,即使土著聽不懂英語,也要對他講英語,直到這土著聽懂英語,並愛上優雅的倫敦口音。19世紀初,幾乎愛爾蘭島上的所有人都講愛爾蘭語。愛爾蘭語到英語的轉變很迅速。到1891年,已有85%以上的人講英語。

知道俄國人是怎麼對付少數民族的麼,最有效一招是講俄語,始終講俄語。沙皇俄國時期,俄語被規定為“義務國語”,全國強制推行,學校必須講俄語,禁止民族語言,正式檔案都必須用俄語。知道蘇聯時期是怎麼對付各加盟共和國民族語言的麼,最有效一招,講俄語。

接待外國人的正確姿勢,除了熱情好客,還要講漢語,始終講漢語!

在中國,你走進城市商場,滿目的洋文,甚至有的商場竟然看不見一個漢字。媒體上也滿是洋腔,各種英文,自以為榮。明明是某鄉鎮工廠作坊生產的產品,包裝上卻印滿了洋文。國人應當樹立以講漢語用漢字為榮,祟洋文為恥的觀念。

語言是文化載體,推廣語言就是推廣文化。如法國推廣法語就是國策,推廣機構法語聯盟130多年曆史,在中國很多城市有分支機構,文化產品已經佔其出口5%,還別說其它無形利益。語言具有民族凝聚力,一句話夾幾個英文單詞的傻港燦表現如何大家有目共睹。

接待外國人的正確姿勢,除了熱情好客,還要講漢語,始終講漢語!

講漢語,學外語,兩不誤。堅持講漢語,跟學習外語,並不矛盾。當年英國的東方學也是相當厲害的,但他們還是堅持對外講英語。

我們現在的漢英對譯的基礎是一百舵年前的,那時候學了洋文的中國精英們懷著對洋的歎服和崇拜,把英語譯文搞得特別強勢,例如各國好聽的國名,應該改一下了。

說到軍事外語,我發現好多網友喜歡滿嘴英文武器技術術語,例如APBC(風帽穿甲彈),APCBC(風帽被帽穿甲彈),APHEB(風帽穿甲榴彈),DDG(導彈驅逐艦),ICBM(洲際彈道導彈),AAM(空空導彈)。或者習慣使用不知所謂的英文化的名詞,例如高爆彈,這玩意的標準名稱是殺傷爆破榴彈。

很顯然這些洋文都是從戰爭遊戲裡學到的。實際上,國內的正規彈藥理論教材和手冊裡,例如《世界彈藥手冊》、《火炮概論》,《槍炮內彈道學》,《彈藥學》,《輕武器射擊教材》等等,完全看不到英文,都是諸如穿甲彈,榴彈,破甲彈,脫殼穿甲彈,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等等的漢語名詞。

至於某人認為所謂的英文詞語無法準確翻譯為漢語,純屬自欺欺人,幾千年歷史博大精深的漢語,還不足以表達您深邃的思想嗎?

我們國內有些論文,編譯資料和研究性文章,很多都充斥著不知所謂的“漢語”,也有很多是英語式的漢語。這些學者特喜歡使用大量的從句,尤其是在學術語境下使用,恨不得一整段做一句話。這樣難以理解的中文內容,顯得十分裝逼,而傳統的中文則十分簡練和明確,講點正常的漢語很重要。

接待外國人的正確姿勢,除了熱情好客,還要講漢語,始終講漢語!

喜歡在一句漢語裡夾幾個英文單詞,屬於一種精神陽痿現象,這是病,要治。這種中洋雜交的文風,錢鍾書在《圍城》有過精準的嘲諷:“跟洋人來往慣了,說話有個特徵——喜歡中國話夾無謂的英文字。他並無中文難達的新意,需借英文來講;所以他說話裡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裡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裡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用處。”

中國要轉變一些習慣,語言就是我們的尊嚴,講漢語,始終講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