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與匈奴的首次戰爭,劉邦兵敗被困七天,解圍是因為一個女人

前言:

公元前201年秋,匈奴單于冒頓率領十萬大軍,對在馬邑的韓王信發起進攻,由於劉邦猜忌韓信,以致於韓信帶兵投了匈奴。劉邦大怒先後在晉陽擊敗了韓信,與匈奴的左右賢王大軍。隨後劉邦欲一舉北上與匈奴進行大決戰,當劉邦翻過句注山之後,他脫離大軍帶了少數兵馬,追擊正在撤退的匈奴大軍。結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包圍,直到七天後才得以脫險,史稱“白登之圍”。此事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漢朝與匈奴,第一次大規模戰爭平城之戰中的戰役,但其中的記載有些可疑之處,司馬遷將劉邦解圍的原因,都歸結於“厚遺閼氏”,認為都是因為劉邦收買了冒頓的老婆才得以解圍。然而古往今來有許多學者都對此有過質疑,難道劉邦解圍真是因為一個女人?司馬遷可能記錯了。

漢朝與匈奴的首次戰爭,劉邦兵敗被困七天,解圍是因為一個女人

厚遺閼氏和城下之盟解圍說

白登解圍對於平城之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麼劉邦是怎麼解圍的呢?司馬遷在《史記》中多次強調,這都是因為劉邦採納陳平的計策,用重金收買冒頓的老婆,在其勸說下冒頓將包圍圈開啟一角放劉邦歸去。然而有不少學者對這個說法十分懷疑,因為女人在匈奴群體中的地位低下,冒頓視自己的老婆如敝履,怎會因為一個女人放棄稱霸天下的願望呢?柏楊先生甚至直言,司馬遷記載的這個說法完全沒有說服力。對此一些學者開始探究劉邦真正的解圍原因,有人提出在劉邦被圍困之時,已經與匈奴簽訂了城下之盟,即通關市遣公主,與賠付大量財物的不平等條約,來換取冒頓的網開一面。

漢朝與匈奴的首次戰爭,劉邦兵敗被困七天,解圍是因為一個女人

對兩個解圍說法的質疑

然而事實上這兩個說法都不太有說服力,有一個十分有價值的史料值得注意,在劉邦結解圍之後,夏侯嬰又在句注山與匈奴對戰,給匈奴造成了一定的損失,由此獲得了益食五百戶的封賞。如果劉邦是因為收買冒頓的老婆,或者城下之盟得以解圍,那又該如何理解夏侯嬰的所作所為呢?況且匈奴當時強大,劉邦又怎敢再去挑釁?另外韓信投降匈奴之後,作為制衡漢朝的力量備受匈奴器重,白登之圍時劉邦經過的句注山、雁門郡、太原郡都是韓信的地盤,漢朝在平城之戰後把這些地方重新收攏。如果劉邦是因為收買單于老婆,或者簽訂不平等條約而解圍的話,匈奴為何不支援韓信在雁門郡割據呢?況且平城之戰過後到劉邦死去,匈奴多次支援韓信,或者親自入侵漢朝,有何目的呢?為何不在當初圍困劉邦之時趁機實現?所以這兩個解圍說法都值得懷疑。

漢朝與匈奴的首次戰爭,劉邦兵敗被困七天,解圍是因為一個女人

司馬遷可能採納錯誤記載

如果沒有說服力,司馬遷為何要如此記載?其實史書中記載的歷史可能會出錯,有可能是因為史官屈從於統治者的權勢,或者為了私利與個人恩怨,從而歪曲、美化、篡改史實。也有可能是史官無意採納了錯誤的記載或者傳聞,司馬遷是一個偉大的史學家,他以不虛美、不隱惡而聞名,所以白登解圍出現疑點,不是司馬遷故意錯亂史實,很可能是因為不慎採編了錯誤的記載傳聞。漢朝建立以後,匈奴一直是個心腹大患,全國上下為了抵禦匈奴,百姓需要服兵役,以及納稅徭役。當時發生的平城之戰,是漢朝人討論的一個焦點話題,司馬遷了解平城之戰的資訊來源,都是來自於民間諺語,與官員們對於匈奴的思考處理方式。而司馬遷生活在平城之戰後的近百年,人們對當時的戰爭追述,難免會產生一些傳言,司馬遷對此並不能輕易辨別,很可能是將這些傳言,載入了《史記》之中。

漢朝與匈奴的首次戰爭,劉邦兵敗被困七天,解圍是因為一個女人

民眾對於征伐匈奴的態度

戰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會帶來很大的人力物力損失,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漢朝人對漢匈之戰的態度。一般民眾對於匈奴的認識都是基於現實的,自從平城之戰劉邦對匈奴和親,再到漢武帝時期,這一政策已經延續多了長久歲月,漢朝除了將公主送給匈奴之外,還要每年都給予匈奴大量的財物,然而雖然付出了不小的代價,這依然沒能買來平安,匈奴入寇是常有的事。這也讓百姓產生一定的畏懼匈奴的心理,進一步將原因都歸結於匈奴的強大。漢武帝繼位之後,對匈奴進行大規模的征伐,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自己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經過人口過半海內虛耗的苦難之後,民眾更容易相信匈奴的強大。並將匈奴的強大,作為反對戰爭的一大理由,這種認知在民眾之中,有著很廣泛的影響。

漢朝與匈奴的首次戰爭,劉邦兵敗被困七天,解圍是因為一個女人

官員們對於征伐匈奴的態度

官員們認識到匈奴的地理環境,以及獨特的風俗,認為匈奴難以征服,就算征服了也不會因此得利,守不住得來的土地。結合漢初的“德化四夷”觀念,官員在關於與匈奴的戰爭方面,都是抱有很強的反對態度。所以在後來的惠帝、文帝、景帝,一直到武帝時期都是採用和親的政策。武帝能征伐匈奴,是由於提拔了一些主戰派官員,對主和派官員刻意打壓,強力推行征伐匈奴政策的結果,當時反對武帝征伐的博士狄山,被武帝藉著匈奴之手將其除掉,這給了官員群體很大的震撼。雖然官員們不敢再反對,但暗地裡仍然有著反對的傾向。尤其是在武帝后期,大規模征伐匈奴帶來了很多弊端,增強了官員們的反戰信心,最終迫使武帝下達罪己詔,停止對匈奴的用兵政策。這自然會影響到漢朝人對匈奴的敘述,進一步誇大匈奴的力量,作為反戰的理由。

漢朝與匈奴的首次戰爭,劉邦兵敗被困七天,解圍是因為一個女人

司馬遷對是“鐵桿”反戰派

司馬遷對於戰爭的態度也是顯而易見的,他在《匈奴列傳》中,認為主戰派都是沒有認識到其中利害的小人,而武帝輕信小人的讒言多伐匈奴。他還感嘆說衛青與霍去病,征伐匈奴取得的成功,都只不過是由於武帝的寵幸所致,對於蒙恬征伐匈奴,司馬遷甚至譏諷蒙恬死得不虧。司馬遷對主戰派的評價都很低,而對主和派評價甚高,很明顯司馬遷也是個“鐵桿”反戰派。司馬遷的反戰態度,自然會影響到《史記》,對於匈奴的相關歷史記載。文帝時期的名臣賈誼,提出自己的“三表五餌”構想,認為可在三五年內消滅匈奴。景帝時期的晁錯,提出以夷制夷移民實邊的策略,二人的思想卻在《史記》中沒有任何記載,歸結原因還是因為與司馬遷的態度相左,司馬遷認為毫無記載的價值而已。可見漢初的民眾和官員,對於匈奴大多都是持反戰態度,從而誇大匈奴的強大。

漢朝與匈奴的首次戰爭,劉邦兵敗被困七天,解圍是因為一個女人

劉邦解圍的真實原因

晉陽之戰過後劉邦親率大軍,欲北上與匈奴進行決戰,翻越句注山後發現匈奴往平城方向撤退。劉邦脫離大軍輕進追擊,結果在平城附近與匈奴大軍遭遇,兵力懸殊之下,劉邦不得不佔據白登山等待救援。其實匈奴能否消滅劉邦,主要還是要看能否狙擊漢朝的援軍,當時劉邦的援軍分別從句注山,與樓煩趕來,距離平城都在150公里以內,大同盆地地勢平坦便於軍隊行進,得知劉邦受困之後,援軍趕到白登山的時間不會太久。事實上在劉邦脫困之前,兩支援軍先後趕到,與匈奴進行激烈的交鋒。隨著漢朝後續大軍陸續趕來,戰場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冒頓不得不放棄對劉邦的包圍。冒頓撤退之後,沒有撤退的匈奴軍隊,只能被夏侯嬰等漢軍殲滅。

漢朝與匈奴的首次戰爭,劉邦兵敗被困七天,解圍是因為一個女人

厚遺閼氏說法的來源原因

因此劉邦能得以脫險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後續漢朝援軍趕來,使得冒頓不得不放棄包圍。那麼為何會出現“厚遺閼氏”的說法呢?因為平城之戰漢匈雙方未能進行大決戰,世人對於這場戰爭有了很多種不同的解釋,這場戰爭與每個漢朝人息息相關,他們又想了解其中發生了什麼,自然會用自己想象力添油加醋。在強大的匈奴面前,人們不相信劉邦能根據自身實力解圍,人們都希望有“新奇事”發生。所以單于老婆被收買,幫助劉邦脫困的橋段,是大家都喜聞樂見的事。為何偏偏買通一個女人呢?這也與古代女性地位低下有關係,其實靠女人解圍的故事也的確發生過,例如張儀當年正是靠著買通鄭儀得以不死,孟嘗君也是買通了秦王的愛妾逃出的秦國。加上司馬遷的尚奇心理,也是他採納厚遺閼氏的重要原因。

漢朝與匈奴的首次戰爭,劉邦兵敗被困七天,解圍是因為一個女人

尾聲

平城之戰是漢朝與匈奴,進行的首次大規模戰爭,對當時的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由於雙方未進行大決戰,便讓人們對此戰有了很多猜測。另一方面漢朝連年對匈奴和親,而匈奴卻時常入寇,更使人們將這樣的境況,歸結於劉邦的失敗。如此一來關於平城之戰的評價與傳聞,有了很多的失真之處。劉邦解圍是因為厚遺閼氏,這個說法符合當時的社會情境,也符合人們的反戰立場態度,所以這個說法傳播的非常廣,持續的時間也非常長,司馬遷記載這段歷史的時候,難免會受到影響。

【參考資料:《史記》,《白登之圍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