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安徽發現包拯墓地真相,九百年前屍骨已經被仇家破壞

1973年春季,安徽合肥大興集,因發展需要準備建造石灰窯,當地要求儘快遷走已有900多年曆史的包拯墓。可是,誰也沒想到專家們居然被包拯墓的謎團給困住了。

當時,重視包拯墓的專家吳興漢深知“時不待我”的道理,幾乎在第一時間就在組織人員對包公墓進行搶救性發掘。然而,由於當地考古專業人才稀缺,結果這隻考古隊卻變成了由文化局員工、鋼鐵廠職工和包拯後人組成的“特殊團隊”。

1973年,安徽發現包拯墓地真相,九百年前屍骨已經被仇家破壞

按理說,雖然人員專業性差了點,但保護性發掘古墓應該也夠了。可是,這些人卻只能駐足不前,因為他們連包拯的真正墓地都沒有找到。這又是怎麼回事?這個大家所熟知的“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的宋朝名臣包拯的墓地為什麼那麼難找到呢?

原來,嫉惡如仇的包公在生前執法如山,經常為了維護法律而開罪了不少達官權貴,甚至連皇親國戚都敢得罪,自然也就結了不少仇家。在包公溘然長逝後,這些對包公恨之入骨的人就打算行清算之舉,居然打算要把包公的屍骨進行折磨。

包公的後人大概是得到了高人指點,就想了個法子,以12口同樣的棺木同時出城,先從當時合肥的7座城門各自出城,出城後依照不同路線進行出殯,希望能起到“瞞天過海”的效果。就因為如此,包公的墓地才會疑雲重重。

1973年,安徽發現包拯墓地真相,九百年前屍骨已經被仇家破壞

只是,900多年後,就連崇拜包公的包氏後人也對包公的真正墓地一無所知。當時,由於這支特別的發掘小組經驗不足,他們並不敢貿貿然就對最大的墓地進行發掘。在此情況下,吳興漢選擇了一個遠離包公墓群最遠的“一號墓”進行“探索性”發掘。

初步來看,這個“一號墓”確實平平無奇,只是一個簡陋異常的土坑墓,連最常見的夯土層都沒有,自然連盜洞沒有。

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發掘小組居然從裡面挖到了一口極度精緻的金絲楠木棺材。

1973年,安徽發現包拯墓地真相,九百年前屍骨已經被仇家破壞

要知道,金絲楠木自古就是比較名貴的木材,成材往往需要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之久,自然這口棺材本身就價值非凡。不僅如此,吳興漢等人發現棺木底板兩側懸掛著6個鐵環,顯然是用來抬運棺材之用。只是,這座簡陋的古墓裡明明沒有盜洞,但裡面卻有著兩塊破碎的墓誌銘,而館內的屍骨卻不成人形,凌亂異常。這又是怎麼回事?

發掘小組經過嚴謹的推理,認為這個“一號墓”說明了一件事情:

這座墓應該是遷葬墓,想來是墓主人死後被人侵擾,有人匆忙之下收了屍骨遷葬於此。

不過,這個一號墓最有價值的偏偏是那破碎的墓誌銘。在經過一番憑藉後,這個不完整的墓誌銘卻偏偏透露出了最有用的資訊,其中一塊居然寫著“”宋樞密副使增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另一塊則是“宋永康郡夫人董氏墓誌銘。

莫非故事果然是真的?包公屍體確實被人所侵擾?

1973年,安徽發現包拯墓地真相,九百年前屍骨已經被仇家破壞

不僅如此,棺木內的骨骼雖然凌亂,但終究還有三十餘塊相對完整的遺骨。在送往鑑定機構檢驗後,這些遺骨被證實是年齡在40歲以上的男性遺骨。而根據《宋史》記載,包公去世的年齡大概是在64歲左右,顯然是相符合的。

若“一號墓”的墓主人確實為包公夫婦,那大家口口相傳的包公墓地群中最大的那個墓又是何人的呢?事實上,發掘小組甚至還找包氏後人求來了《包氏宗譜》,而裡面的記載卻和大家口口相傳的一致,分明寫著包公就安葬在主墳上。

發掘小組的所有人都困惑不已,究竟這一切是怎麼回事呢?

就在此時,一個來歷神秘的老人出現在發掘現場的眾人面前。當他出現時,小組裡的所有人幾乎都認出來了此人,因為這位老人從發掘開始就天天在現場徘徊,彷彿一個喜看熱鬧的普通人。結果,這個自稱夏廣宏的老人說道:

因崇敬包公,我家世代都是包公的守墓人。真正的包公墓其實不是那個最大的“六號墓”,而是墓地後側不遠處的那片油菜地。

1973年,安徽發現包拯墓地真相,九百年前屍骨已經被仇家破壞

就在專家們討論起這個訊息的時候,

這個夏廣宏卻宛如從未來過一樣消失不見了,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他是何時離開的。

本著寧可信其有的原則,專家們打開了六號墓,卻發現了墓內除了有殘缺的墓誌銘外,只剩下數個盜洞,儼然被盜掘了無數次了。而那片不起眼的油菜地卻震驚了所有人。

油菜地下的墓穴裡的規模居然比最大的“六號墓”還要大上幾分,而且幾乎全部都是由石油做成的。不過,墓內的一切卻還是讓專家們“心涼了”,原來這個所謂的真墓也被盜墓賊破壞了。

盜墓賊們用了一種非常狠毒的“大揭頂”方式對包公墓進行破壞,而且甚至連墓底的地磚都沒有一塊完整的。按理說,只圖財的盜墓賊本該“留一線”的,為什麼要那麼窮兇極惡呢?想來應該是仇家尋仇之舉。

1973年,安徽發現包拯墓地真相,九百年前屍骨已經被仇家破壞

不過,從這個油菜田的墓地內依然得到了許多有用的資訊。比如墓內的一組木俑就表明了這是宋朝時期二品以上官員才能使用的,而在比較用來擺放墓誌銘的磚臺後,恰恰又和一號墓裡的墓誌銘大小相契合。

發掘到這,專家們總算搞懂了:油菜田下的石墓確實是包公真正的墓葬。只不過,儘管當年行了“瞞天過海”之計,但這個真墓卻還是被包公的仇家發現了,派人來破壞包公屍骨。至於是包氏後人還是那個守墓人家族將包公遺骨遷葬到一號墓,大概成為了永遠的謎題了。

最後,還是慨嘆,

一代名臣包拯,竟然連死後也難得一片安寧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