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時,原本跟隨袁紹的張郃,為何卻臨陣倒戈呢?

公元196年,曹操迎奉漢獻帝,並遷都許昌,從而獲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在此基礎上,曹操消滅了呂布和袁術這兩位強敵,在整體實力上得到了增強。另一邊,公元199年,袁紹消滅了割據幽州的公孫瓚。對於袁紹來說,因為坐擁幽州、冀州、青州、幷州這四個州的地盤,成為當時實力最強大的諸侯。於是,袁紹南下進攻曹操,從而發動了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時,原本跟隨袁紹的張郃,為何卻臨陣倒戈呢?

此戰,袁紹一方挑選了10萬大軍,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意味著10萬大軍之外,袁紹還有不少兵馬。與此相對應的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只派出了3萬人左右的兵馬。由此,儘管曹操的實力確實得到增長,不過,和袁紹比起來,曹操還是相對弱小的。彼時,許昌一帶的文臣武將,已經有不少人私下和袁紹聯絡了,也即他們並不看好曹操,所以在給自己準備後路。不過,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袁紹麾下的大將張郃,卻在官渡之戰時臨陣倒戈,選擇歸降了曹操,這是為什麼呢?

具體來說,張郃出自冀州之地,原本是冀州牧韓馥的部下。公元191年,袁紹入主冀州後,張郃開始跟隨袁紹。在攻打公孫瓚時,張郃立下了不少戰功,遷為寧國中郎將。

官渡之戰時,原本跟隨袁紹的張郃,為何卻臨陣倒戈呢?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爆發後,袁紹派遣張郃、高覽去攻打曹操的大營。彼時,曹洪是曹操大營的主將,身邊還有荀彧這樣的頂級謀士。在他們的全力防守下,張郃、高覽可謂無計可施。

與此同時,原本跟隨袁紹的謀士許攸,因為家人被袁紹的部下逮捕了,十分不滿的許攸,乾脆背叛袁紹,投靠了曹操。當然,這也是東漢末年,許攸很早就和曹操結識了。來到曹操大營後,許攸受到了曹操的重視。於是,許攸向曹操提出了偷襲烏巢的建議,烏巢是袁紹大軍囤積糧草的地方。因為自己的糧草也所剩無幾了,曹操決定採納許攸的建議。

《三國志·荀攸傳》:太祖乃留攸及曹洪守。太祖自將攻破之,盡斬瓊等。紹將張郃、高覽燒攻櫓降,紹遂棄軍走。郃之來,洪疑不敢受,攸謂洪曰:“郃計不用,怒而來,君何疑?”乃受之。

官渡之戰時,原本跟隨袁紹的張郃,為何卻臨陣倒戈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袁紹派遣張郃、高覽進攻曹操大營的時候,後者就提出了反對意見。不過,對於郭圖這位謀士,還是勸說袁紹進攻曹操大營。於是,等到曹操偷襲烏巢後,郭圖為了推卸責任,就在袁紹面前說張郃幸災樂禍。在得知郭圖誣陷自己的訊息後,張郃、高覽等害怕被追究責任,於是燒掉了攻城的器械,正式投降了曹洪。雖然曹洪一開始懷疑張郃是不是詐降,但是,在許攸的勸說下,曹洪還是接受了張郃、高覽等人。

《三國志》: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太祖得郃甚喜,謂曰:“昔子胥不早寐,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拜郃偏將軍,封都亭侯。

不久之後,曹操回到大營,聽說張郃已經向曹洪投降,非常高興,甚至將張郃比作韓信。韓信原本是項羽的部下,後來卻歸降了弱小的劉邦。現在,張郃也做出了類似的選擇。對此,曹操將張郃冊封為偏將軍,賜爵都亭侯。對此,在筆者看來,郭圖的誣陷,無疑是張郃等人歸降曹操的第一個原因。

官渡之戰時,原本跟隨袁紹的張郃,為何卻臨陣倒戈呢?

進一步來說,在官渡之戰前,袁紹不僅兵力眾多,麾下的文臣武將,也完全不輸曹操一方。但是,這些謀士、武將之間明爭暗鬥,互相拆臺,無疑是袁紹輸掉官渡之戰的重要原因。比如田豐這位謀士,明明提出了合理的建議,卻最終丟掉了性命。

就第二個原因來說,自然是袁紹沒有采納張郃的意見。在官渡之戰中,袁紹派遣淳于瓊鎮守烏巢。

《三國志》:太祖與袁相距於官渡,紹遣將淳于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將急擊之。郃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

官渡之戰時,原本跟隨袁紹的張郃,為何卻臨陣倒戈呢?

得知曹操偷襲烏巢的訊息後,張郃就勸說袁紹,曹操計程車兵勇猛善戰,淳于瓊不是曹操的對手。一旦烏巢被曹操佔據,後果將會不堪設想。眾所周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以張郃的意見,確實是比較正確的。一旦糧草出現問題,袁紹的兵馬越多,反而危險也就越大,比如會發生內亂。

不過,袁紹卻沒有同意張郃的觀點,反而聽信郭圖的主張,依然派出大軍攻打曹操大營,結果事情朝著張郃預料的方向發展,袁紹大軍的糧草被曹操燒燬,而張郃也沒能攻破曹操的大營,這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在此背景下,張郃顯然預料到袁紹一方會吃到敗仗,這促使他投靠了曹操。

此外,在曹操偷襲烏巢之前,關羽斬殺了顏良,至於袁紹麾下的大將,也在前期的交鋒中陣亡了,再加上許攸等人的歸降,這顯然會對張郃、高覽造成一定的影響。

官渡之戰時,原本跟隨袁紹的張郃,為何卻臨陣倒戈呢?

最後,就三個原因來說,則是張郃雖然跟隨袁紹多年,但是,他在袁紹麾下不受重用,只是被獲得了一箇中郎將的官職。東漢時期,中郎將是一個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的官職,也即地位相對較低。但是,來到曹操陣營後,沒有立下什麼戰功的張郃,立即獲得了偏將軍這一官職。在張郃之前,關羽歸降到曹操麾下的時候,也被授予了偏將軍這一官職。

雖然在將軍中,偏將軍的地位要在重號將軍和雜號將軍之下,不過,偏將軍是將軍的門檻,這自然是一個質的變化了。和中郎將比起來,偏將軍意味著張郃拿到了晉升高階武將官職的入場券。並且,張郃還獲得了都亭侯的爵位,和關羽的漢壽亭侯一樣,都亭侯也是一個亭侯,在侯爵中要高於關內侯,並低於鄉侯和縣侯。因此,和袁紹比起來,曹操無疑厚待了張郃。

此外,官渡之戰後,張郃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在曹魏五子良將中,張郃長期鎮守曹魏的西線地區,比如參加了漢中之戰等戰役。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後,曹丕登基稱帝,張郃被冊封為左將軍。

官渡之戰時,原本跟隨袁紹的張郃,為何卻臨陣倒戈呢?

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對此,張郃跟隨大將軍曹真抵擋蜀漢大軍的進攻,因為在街亭擊敗了馬謖,迫使諸葛亮無奈退軍,張郃被魏明帝曹叡冊封為徵西車騎將軍。在三國時期,車騎將軍僅次於大將軍和驃騎將軍,地位十分顯赫,這促使張郃來到了人生的巔峰。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到了公元231年,司馬懿要求張郃追擊蜀漢大軍,結果遭到了諸葛亮的埋伏,這導致張郃不幸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