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的行書《祭侄文稿》,《爭座位帖》原文及其歷史背景和書法特色

顏真卿(公元709—784年),字清臣,京兆萬年人,唐玄宗時名臣,曾任平原太守,今山東德州。歷任官職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後世稱其為“顏魯公“,其書法以楷書著稱,與歐陽修、柳公權、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其行書尤為精妙,他是繼王羲之之後中國書法史上又一位傑出書法大家。

顏真卿的行書《祭侄文稿》,《爭座位帖》原文及其歷史背景和書法特色

顏真卿畫像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起兵造反,當時玄宗盛世,歌舞昇平,整個國內無人抵抗,如入無人之境,唯有顏真卿帶領平原郡人率先抵抗,並聯合其兄顏杲卿常山太守(今河北石家莊)共同抵抗。叛軍史思明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遇害,顏氏一門30餘口被殺。

顏真卿的行書《祭侄文稿》,《爭座位帖》原文及其歷史背景和書法特色

安史之亂態勢圖

唐肅宗乾元元年,顏真卿尋得季明首骨,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爭議頗大,這個《祭侄文稿》應該被稱為第一行書,因為有原件呈現,並且是人所寫。

顏真卿的行書《祭侄文稿》,《爭座位帖》原文及其歷史背景和書法特色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原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辰,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閒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一字亦不辨)爾(“爾之”塗去)幽宅(“相”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祭侄文稿》整體開張奇險,由於作者的悲慟心情,意不在字,多出塗改,造成多處墨團和墨塊,與之飄逸的點線形成對比,形成點線面的完美結合。由於是草稿,沒有任何修飾,正是心情所現,進一步闡明書法為人服務,為情所寫。

另一篇行書作品《爭座位帖》,是唐廣德二年,顏真卿寫給定襄王郭英乂的書信手稿,是爭論文武百官在朝廷宴會的座次問題。斥責郭英乂為了獻媚宦官魚朝恩,在菩提寺行香及興道之會中兩次把魚朝恩的座位排於尚書之前的行為。

《爭座位帖》通篇剛烈之氣躍然紙上,用筆凝重含蓄,起筆多用藏鋒,體勢雄渾又不失靈動,給人以圓勁蒼古之感,體現了顏真卿仗義執言,剛正不阿的品格。原貼已消失,刻石位於西安碑林,下圖為臨寫的《爭座位帖》

顏真卿的行書《祭侄文稿》,《爭座位帖》原文及其歷史背景和書法特色

臨習的《爭座位帖》

《爭座位帖》原文:

十一月日,金紫光祿大夫檢校邢部尚書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謹奉寓書於右僕射定襄郡王郭公閣下,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是之謂不朽。抑又聞之,端揆者,百寮之師長。諸侯王者,人臣之極地,今僕射挺不朽之功業,當人臣極地。豈不以才為世出,功冠一時。挫思明跋扈之師,抗回紇無厭之請,故得身畫淩煙之閣,名藏太寶之廷,籲足畏也。然美則美矣,然而終之始難。故曰: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可不儆懼乎?書曰:爾唯弗矜,天下莫與汝爭功。爾唯不伐,天下莫與汝爭能。以齊桓公之盛業,片言勤王,則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葵丘之會,微有振矜,而叛者九國。故曰: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晚節未路之難也。從古至今,自我高祖太宗已來,未有行此而不理,廢此而不亂者也。前者菩提寺行香,僕射指麾宰相與兩省三省已下常參官併為一行坐,魚開府及僕射率諸軍將為一行坐,若一時從權,亦猶未可。何況積習更行之乎?一昨以郭令公父子之軍,破犬羊凶逆之眾,眾情欣喜,恨不頂而戴之。是用有興道之會,僕射又不悟前失。徑率意而指麾,不顧班秩之高下,不論文武之左右,苟以取悅軍容為心。曾不顧百寮之側目,亦何異清畫攫金之士哉?甚非謂也。君子愛人以禮,不竊見聞姑息。僕射得不深念之乎?真卿偶聞軍容之為人,清修梵行,深入佛海,況乎收東京有殄城之業,守陝城有戴天之功,朝野之人,所共景仰,豈獨有分於僕射哉。加以利衰塗割,恬然於心。固不以一毀加怒,一敬加喜。尚何半席之座咫尺之地能泊其志哉。且卿裡上齒,宗廟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威,以明長幼。故得彝倫敘而天下和平也。且上自宰相御史大夫兩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為一行,十二衛大將軍次之。三師三公令僕射少師保傅尚書左右侍郎自為一行,九鄉三監對之,從古以然,未嘗參錯,至如節度軍將,各有本班卿監之班。將軍有將軍位,縱是開府特進,並是勳官,用蔭即有高卑,會燕合依倫敘,豈可裂冠毀冕,反易彜倫,貴者為卑所凌,尊者為賤所逼,一至於此,振古未聞。如魚軍容階雖開府,官即監門將軍,朝廷列位,自有次敘,但以功績既高,恩澤莫二,出入王命,眾人不敢為此,不可令居本位,須別示有尊崇,只可於宰相師保座南,橫安一位,如御史臺眾尊知難事御史,別置一榻,使百寮共得瞻仰,不亦可乎?聖皇時,開府高力士承恩傅宣,亦只如此橫座,亦不聞別有禮數。亦何必令他失位,如李輔國倚承恩澤,徑居左右僕射及三公之上。令天下疑怪乎?古人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願僕射與軍容為直諒之友,不願僕射為軍容佞柔之友。又一昨裴僕射誤欲令左右承勾嘗尚書,嘗時輒有訓對。僕射恃貴,張目見尤,介眾之中,不欲顯過。今者與道之會,還爾遂非,再謁八座尚書,欲令便向下座。州縣軍城之禮,亦恐未然。朝廷公宴之宜,不應若此。今既若此,僕射意只應以為尚書之與僕射。若州佐之與縣令乎?若以尚書同於縣令,則僕射見尚書令,得如上佐事刺史乎?益不然矣。今既三廳齊列,足明不同刺史且尚書令與僕射,同是二品,只校上下之階,六朝尚書並正三品,又非隔品致敬之類。尚書之事僕射禮數未敢有失。僕射之顧尚書,何乃欲同卑吏?又據宋書有百官志,八座同是第三品,隋及國家始升,別作二品。高自標緻,誠則尊崇,向下擠排,無乃傷甚況再於公堂,猲咄常伯,當為令公初到,不欲紛披,黽勉就命,亦非理屈。朝廷紀綱,須共存立,遇爾隳壞,亦恐及身。明天子忽震電含怒,責轂彜倫之人,則僕射其將何辭以對。

喜歡就點選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