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歷史:朱大典,平定明末孔有德之亂的關鍵人物

在膠東半島發生的孔有德之亂,是明末的一次歷史大事件,其影響不僅限於膠東,對明清全盤的實力對比也帶來了連鎖反應。

人物是事件的具體承載者,在孔有德之亂的過程中,涉及到的人物自然包括兩方面:叛亂方和平叛方。但在這一歷史事件中,後世的人們對叛亂方的人物比較熟悉,對平叛方的人物卻相對陌生。對於多數朋友來說,提到叛亂方,都會想到孔有德和耿仲明;但提到平叛方,就鮮有能脫口而出的名字。

膠東歷史:朱大典,平定明末孔有德之亂的關鍵人物

回顧登萊之亂的全過程,明廷由前期的被動局面,轉為進攻態勢,關鍵在於一次人事任命。臨危受命出任山東巡撫的朱大典,可謂平定叛亂的一大功臣。這位朱大典是什麼來歷?本文就根據史料記載,簡要介紹一番。

朱大典,字延之,浙江金華人。他雖然也姓朱,但與明朝宗室並無關係,史稱“家世貧賤”。因此,他後來能成為地方大員,主要靠的是自身努力。他從小發奮讀書,在萬曆四十四年考中進士,踏入仕途。

除了一開始擔任過知縣之外,朱大典仕途的前半段主要是在“言官”任上度過,歷任兵科給事中、福建副使、右參政。天啟年間,因為得罪魏忠賢,一度歸隱。進入崇禎朝之後,被重新啟用。

膠東歷史:朱大典,平定明末孔有德之亂的關鍵人物

崇禎五年四月,朱大典的仕途迎來一次轉折點。當時孔有德的叛軍圍攻萊州,山東巡撫徐從治在戰鬥中殉難。朝廷在物色替代者時,相中了朱大典。史稱:“山東巡撫徐從治中炮死,擢大典右僉都御史代之,詔駐青州,排程兵食。”不久之後,登萊巡撫(當時山東境內有兩個巡撫)謝璉被叛軍設計誘俘,總督劉宇烈被朝廷逮問,此時朱大典就成為平叛前線的最高指揮官。

朱大典上任之初,雖然叛軍氣焰仍很囂張,但他手中也有不少牌可以打。此前的被動局面,主要在於指揮者戰和不定,官軍戰意不夠堅定。而朱大典從一開始就明確了以戰平叛的思路,因此很快扭轉了局面。

當時,可供朱大典指揮的軍隊有山東本地人馬和外省援軍,加起來一共數萬人之多,其中還包括了一支來自關寧前線的鐵騎。這支關寧鐵騎雖然只有四千八百人,但兵不在多而在精,在後來的平叛作戰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膠東歷史:朱大典,平定明末孔有德之亂的關鍵人物

對於朱大典來說,當務之急是解萊州之圍。而要解萊州之圍,前提是渡過膠萊河。

於是,明軍三路出擊,總兵金國奇率領關寧鐵騎為前鋒,鄧玘步兵繼之,走中路,向平度灰埠進軍;昌平總兵陳洪範,副將劉澤清、方登化,從南路進發;參將王之富、王文緯等從北路掖縣海廟進軍。史稱:“諸軍皆攜三日糧,盡抵新河東岸,亂流以濟。”

順利渡過膠萊河之後,明軍向萊州城進軍,在途中的沙河遭遇叛軍,發生激戰。在沙河之戰中,關寧鐵騎在猛將祖寬的帶領下,“賊大敗,諸軍乘勝追至城下。賊夜半東遁,圍始解。”

此後,明軍相繼收復招遠、黃縣等地,將叛軍包圍在登州城中。孔有德見勢不妙,走海路逃至遼東投降後金,登州重回明朝統治。

膠東歷史:朱大典,平定明末孔有德之亂的關鍵人物

在平叛戰爭中,朱大典作為文臣,雖然沒有親身上陣,但統帥排程有功。因為前線軍隊來源不一,有主有客,將領水平也參差不齊,朱大典在這種情況下,能夠短時間內捏合隊伍,發揮出戰鬥力,顯然頗有管理藝術。事後,明廷論功行賞,晉升朱大典為兵部右侍郎,賜予錦衣衛百戶的世蔭。

在山東任上表現出色的朱大典,頗受明廷信任,後來長期鎮守鳳陽(朱元璋龍興之地),擔任總督江北及河南、湖廣軍務。崇禎末年,朱大典被人告發,一度去職。但福王在南都建立弘光政權之後,他與馬士英、阮大鋮交好,被任命為兵部尚書。

清軍南下,弘光政權瓦解之後,朱大典返回故鄉金華,據城固守,仍忠於明朝。在福建的唐王聽聞,加封他為東閣大學士,督師浙東。然而,不久之後,清軍攻破金華,朱大典全家殉難(闔門死之)。

終其一生來看,明廷待朱大典以恩,朱大典報明廷以忠。雖然野史傳聞他為官較貪(《明季南略》 稱:“御史鄭瑜劾前總督朱大典侵贓百萬。”),但也不失為有氣節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