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雅言:洛下書生詠——曾經的國語河南話

千古雅言:洛下書生詠——曾經的國語河南話

早遙遠的夏朝,連文字材料都沒有,我們當然也沒有辦法去考察夏王朝的語言了!進入殷商王朝以後,商王朝統治的核心區域就在今天黃河中下游地區,在當時自然就以安陽為中心的這一帶地區的方言為主。當然,當時人們的語言和今天安陽話之間肯定是不同的。這毫無疑問。

千古雅言:洛下書生詠——曾經的國語河南話

西周的建立者周人,來自關中平原,他們原來和商人之間的言語並不相同。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陽曾經頒佈了一系列的文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誥》。《大誥》素稱難讀,後來顧頡剛先生曾經說,這是因為周公是在用當時的關中方言來發表文告。當然,那時候的關中話與今天的陝西話之間也千差萬別。雖然,西周時期天子在宗周鎬京,但作為西周王朝的重心卻在東方,為此西周王朝還在東方建立了另外一座都城,就是成周洛邑。周人的語言是在關中方言的基礎之上向中原地區靠攏。

千古雅言:洛下書生詠——曾經的國語河南話

平王東遷以後,春秋戰國五六百年,天子之都在洛邑,春秋時期在王城(洛陽市西工區),戰國時期在成周(今天洛陽城東,白馬寺的東邊)。天子肯定也將一些關中方言帶到了中原,最終與中原原有的方言相結合,而形成了雅言。雅言就是當時的標準語言,通行於整個華夏地區。而在春秋以後關中地區就歸秦國所有。秦國人驅逐了犬戎,但秦人在向西的發展過程中,大量的戎人進入到關中,融合進秦人之中。相應地,秦人的語言之中也有一些戎人的言語成分。在戰國時期,東方各國的百姓不大看得起秦人,甚至把秦人當成蠻夷,我想秦人和東方人言語的不同也是導致秦人被歧視的一個原因。

千古雅言:洛下書生詠——曾經的國語河南話

春秋戰國的五六百年,對於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非常重要。華夏族第一次融合為一個完整的群體。這五六百年間,洛陽始終是天下的中心。雖然周王室威權不再,甚至一落千丈,蜷縮在洛陽周圍很小的區域之內。但是洛陽城畢竟是天子之都,具有很大的象徵性。以洛陽為中心而形成的雅言,也成為華夏族的通行語言。就連孔子在來到洛陽向老子問禮,向萇弘問樂的時候,也學會了雅言,孔子後來教書的時候所使用的都是雅言。《論語》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千古雅言:洛下書生詠——曾經的國語河南話

到了秦始皇的時代裡,秦始皇本人未必是說關中方言的,雖然整個秦國肯定是以關中語言為主的。我們要知道秦始皇本人小時候是在趙國長大的八九歲才回到了咸陽。不過,最終秦國完成了對天下的統一,秦人的語言雖然和雅言不同,和很多地區都不同,但這會兒的秦人完全可以自豪地把關中話大聲地講出來了。

千古雅言:洛下書生詠——曾經的國語河南話

可惜好景不長,秦始皇去世後,秦王朝轟然崩塌。接下來的西漢王朝,其首都也繼承了秦朝在關中立國。而且,整個西漢一朝都是採取了“以關中治關東”的策略,對整個東方都是防範的。西漢前期的君臣來自東方,比如劉邦、蕭何等人肯定是講彭城一帶的方言。但是,幾代人之後,他們也就完全接受了關中方言。這就好比開國之初的那些功勳,很多都是終身講方言。而如今他們的後代都是一口京片兒。

不過,作為天下的整體,通行語言顯然不是關中話。這還要從整個西漢時期關中與關東的二元對立來說。整個天下尚且沒有完全融合在一起。這種東西對立,在整個西漢一朝始終存在著。關東地區的百姓並沒有接受關中地區的方言。

千古雅言:洛下書生詠——曾經的國語河南話

進入東漢以後,來自南陽的土財主劉秀在洛陽登基稱帝。整個東漢一朝,最終實現了東西方民眾的融合。我們這個漢民族的最終形成也就是在東漢時期完成的。當時通行天下的漢語,也是在原來先秦時期的雅言基礎之上發展而來。這會兒的漢語,肯定以洛陽地區的語言為主。之後曹魏、西晉莫不如此。西晉的時候,剛剛消滅了南方的孫吳,有一些孫吳的百姓來到洛陽,還因為他們的言語而受到嘲笑。

千古雅言:洛下書生詠——曾經的國語河南話

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天下動盪分裂。但言語則是依然比較穩定,始終都是以洛陽一帶的言語為主。比如南方地區,東晉到宋齊梁陳,三百年間,首都在建康,但貴族們卻堅持說洛陽話。比如謝安就以他的洛陽話而自豪,《晉書·謝安傳》對此有很傳神的記載,謝安有鼻炎,說洛陽話的時候鼻音有點兒重,江南百姓也紛紛模仿。對於當時的江東貴族來說,說一口標準的洛陽話是他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至於在北方,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下令“斷北語,一從正音”,這裡所說的正音,就是當時的洛陽話。

千古雅言:洛下書生詠——曾經的國語河南話

當然,這幾百年間,語言還是在朝前發展的。有大量的新鮮詞彙被加入進來,也有一些少數民族的發音被中原民眾所接受。

千古雅言:洛下書生詠——曾經的國語河南話

隋唐兩代統一以後,首都在長安。長安是法定首都,洛陽是陪都。但是,由於幾百年來所形成的慣例,標準語言卻是洛陽一帶的語言。唐朝人李涪曾說:“凡中華音切,莫過東都,蓋居天地之中,稟氣特正。”甚至於唐朝的皇帝上朝的時候偶然說了句陝西話,還會被御史批評。進入北宋以後,北宋的寇準曾經說:“惟西洛人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南宋的陸游也說:“中原惟洛陽得天地之中,語音最正。”元朝人周德清說:“欲正語言,必宗中原之音。”到了清朝,學者潘耒說:“河洛天地之中,雅音聲韻之正。”甚至到了清朝中期,著名學者閻若璩還在說:“洛下為天下之中,南北音詞,於此取正。”當然我並不是說在古代的雅言等同於今天的河南話,他們之間也是有區別的。

千古雅言:洛下書生詠——曾經的國語河南話

今天我們的漢語普通話,是在清朝中期以後,受到滿語的影響而形成的。

拐回頭來再說今天河南話走出河南的問題。在河南省外河南話最流行的地方是陝西地區,河南陝西分處黃河的中游和下游,兩省在歷史時期始終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絡。近代以後依然如此。尤其是抗戰期間,河南曾經遭遇大規模饑荒。大量的河南人外逃。在當時的情況之下,河南人只能往後方逃難。就這樣,數百萬河南人進入陝西。他們沿著鐵路,分佈在關中平原上,在西安、寶雞等地更是行成了一些河南人的聚居區。這些河南人也把河南話帶到了關中地區。今天不少陝西人不僅能聽懂河南話,而且也能說一口標準的河南話。據說在今天的三四千萬陝西人之中,有近八百萬河南人的後代。當然,這個數字也沒誰去認真統計過,我覺著也有些誇大。但過百萬人是有的。我個人去關中地區很多地方都遇到過河南人,他們依然在講河南話。

相反,在整個陝西省,我們一般意義上的陝西話並沒有完全佔據語言的優勢。本善陝南地區,漢中、安康的百姓更接近於四川方言。陝北地區延安、榆林一帶百姓也不說關中話。他們之間的區別也非常明顯。

另外,在今天的湖北襄樊一帶的口音和河南省南陽地區的口音也非常接近,如果不熟悉的話,很容易認為他們也在講河南話呢!

注:圖片來自網路。本文系悟空問答《野叟雜談》於2018年6月26日對《為什麼有些西安人說河南話?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