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將(下)

北宋時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將(下)

楊業(?—986年),原名重貴,原籍麟州,後徙幷州,北宋名將,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1]北漢建立後,年僅弱冠的楊業即追隨北漢世祖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遠近聞名。宋太宗素聞楊業之名,於北漢滅亡後,遣使召見楊業,授右領軍衛大將軍。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楊業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隨軍北伐,在狼牙村中伏大敗,孤立無援,於陳家谷力戰被擒,為表白忠心,絕食三日而死。

北宋時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將(下)

王韶(1030年—1081年8月1日),字子純,江州德安(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北宋名將,足智多謀且富於韜略。王韶早年擔任新安縣主簿、建昌軍司理參軍。熙寧年間上《平戎策》,提出“收復河湟,招撫羌族,孤立西夏”方略,後率軍出擊主持”熙河開邊”。元豐四年(1081年)王韶去世,追贈金紫光祿大夫,諡號“襄敏”。政和四年(1114年),追贈太尉、司空、燕國公。

北宋時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將(下)

畢再遇(約1148年-約1217年),字德卿。祖籍兗州(今山東兗州),臨安西溪人。南宋名將,武義大夫畢進之子。

畢再遇容貌魁偉,武藝超群。初以恩蔭補官,隸屬侍衛馬軍司。開禧二年(1206年),隨軍北伐,屢立戰功,遷為武功大夫。後因功歷任鎮江都統制兼權山東、京東招撫司事及驍衛大將軍等職。因其勇猛過人,熟知兵略,且善於駕馭兵將,威名遠揚。嘉定元年(1208年),任左驍衛上將軍、保康軍承宣使。

“嘉定和議”簽訂後,畢再遇屢請回歸田裡,均不準。嘉定六年(1211年),提舉太平興國宮。嘉定十年(1217年),以武信軍節度使致仕。不久去世。累贈太師,諡號“忠毅”。

北宋時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將(下)

宗澤(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漢族,浙東烏傷(今浙江義烏)人,宋朝名將。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爭中湧現出來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元祐六年(1091年)進士。元祐八年(1093年),任大名府館陶縣縣尉。任滿,先後在衢州龍游、萊州膠水、晉州趙城、萊州掖縣擔任縣令。政和五年(1115年),升登州通判。宣和元年(1119年),因事被貶提舉鴻慶宮,遂上表引退。靖康元年(1126年),臨危受命,出任磁州知州。宗澤為人剛直豪爽,沉毅知兵。到任後,積極修復城牆,整治兵器,招募義兵,廣集糧餉。不久,受封河北義兵都總管,率軍擊退來犯的金兵。同年11月,金兵再次包圍開封,欽宗任康王趙構為兵馬大元帥,宗澤為副師。宗澤率軍趨李固渡,途中遇敵,大破之。次年正月,率軍至開德,與敵十三戰皆勝。

北宋時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將(下)

種(Chóng)師道(公元1051年—公元1126年),字彝叔[1],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

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