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官員工資那麼低,為啥還是有很多人想當官?原因很簡單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明清時期,官員工資普遍都很低,雖然在雍正帝時期進行了官員薪酬制度的改革,增設了“養廉銀”,但這一制度的享有者也並非是普遍的,而在這之前,絕大多數的官員,其工資都很低,有些甚至到了難以維持溫飽的地步。

比如我們熟悉的晚清名臣曾國藩,早年剛在北京當上七品官的時候,其每年的薪酬只有45兩銀子,一千多斤大米。北京地區的花銷巨大,單憑這麼點俸祿根本養不活一家子,於是只能淪落到租房子住,逢年過節還得去借點錢。

所以由此可見當時這些官員們的生活狀況是多麼的艱難。

然而讓我們很奇怪的是,既然當官的收入那麼低,可為啥當時的很多讀書人卻都想透過科舉考試,進入到官僚體系中去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相信你也能猜出七八分。首先來說,在這些讀書人裡面,確實有一些不在意自己的生活條件,只想著為國為民,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不過,實事求是的說,這類人非常少,大多數官員還是“另有所圖”。

對於這部分官員來說,朝廷的這點俸祿根本不夠用,所以必須得透過職務之便去撈一點“灰色收入”。

明清時期的官員工資那麼低,為啥還是有很多人想當官?原因很簡單

當然,我們要明確的一點是,官員的工資低,並非只是皇帝摳門,而是有原因的!

從秦漢時期,一直到明清兩代,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巨大的農業國家,財政收入基本上都來自於農業,財政十分有限。然而國家土地遼闊,人民眾多,所以這就得需要有很多的官員進行分級管理。

但這樣一來,官員人數也就隨之上升了。所以皇帝的任務,就是要用固定的工資標準,去養活更多的人手。然而這就意味著,官員的工資不可能很高。

舉個例子,在清代,一品大員的年薪不過就180兩白銀,只是九品小吏的6倍左右而已,差別並不大。此外,這樣的工資水平基本上是固定的,朝廷根本不會考慮到通貨膨脹等因素。

明清時期的官員工資那麼低,為啥還是有很多人想當官?原因很簡單

所以在這樣的局面之下,大多數為官者,必定會有所圖。而皇帝,也對這一切瞭如指掌,他深知朝廷給的這點錢根本不夠生活,所以時間久了,也就默許官員搞點灰色收入。也正是有了這些灰色收入,這些當官的也就能忍受下來了。

而我們在上文說到的“養廉銀”,其本質是“高薪養廉”,也就是透過發放高薪的方式,來讓官員杜絕(減少)灰色收入,以此來增加為官清廉的色彩。

但我們也說了,並非每個官員都能享受到這筆錢,比如那些京城衙門中的很多官員就沒有。不過,他們在到了一定層次之後,就能收到地方官送來的“碳敬銀”和“冰敬銀”,簡單來說就是打著保暖和消暑的旗號進行公開賄賂。

明清時期的官員工資那麼低,為啥還是有很多人想當官?原因很簡單

當然了,想要收到這些好處,就必須是那些有一定權力的官員才行,像那些地位低下的京官,根本就沒有機會獲得。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方法,那就是將自己的職位當作是一種“期權”,即等待朝廷的外放命令。

因為只要他們被派遣到地方上為官,那麼就能增加很多的收入。舉個例子,作為朝廷官員,其家中的田地和人口都是免稅和免徭役的,因此在明清兩代的時候,很多農民就會選擇以連人帶地的方式投奔這些官僚地主們,以此來免除稅收。

而在多數情況之下,所減免的稅收和糧食,絕大部分都入了這些官僚地主們的口袋中。

而除了這些以外,明清兩代的官員,還有一項合法的灰色收入,那就是所謂的——公務開支招待費。

明清時期的官員工資那麼低,為啥還是有很多人想當官?原因很簡單

在明代,官員下基層所需的招待費,並不是銀子,而是實物,且須從老百姓那裡收來。到了清代,就將其折算成銀子給官員,其本意就是要避免官員去到基層後,對當地百姓進行勒索攤派。

實事求是地說,朝廷的出發點是好的,其規定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很多官員早已經將這筆費用 入了自己的私囊,至於吃喝住行,則還是從老百姓身上收取。這筆錢也不少,據記載,軍機大臣每年就能收到24000兩,最普通低階的官員也能收到200兩之多。

所以由此可見,朝廷官員的工資雖然很低,但他們的灰色收入卻非常的豐厚。

明清時期的官員工資那麼低,為啥還是有很多人想當官?原因很簡單

不過我們要注意的一點是,這些灰色收入雖然看似不光彩,甚至還會讓人覺得厭惡,但它們是公開且制度化的,跟真正的貪汙受賄還是有一定界限的,只不過這一界限非常的模糊罷了!

而這就得需要皇帝和官員之間保持一定的警惕,具備一定的思想覺悟,在收刮百姓財產的時候能掌握一個度,一個不至於激起民變的度。

所以我們會發現,在古代王朝中,貪腐是永遠無法徹底禁止。

當然了,從某種角度來說,皇帝之所以不杜絕官員的貪腐,也是皇帝本身的意願所在。為何呢?因為每個官員都貪腐,那他們就有把柄落在了皇帝的手中,皇帝也才會覺得你忠心,不至於管不住你。相反,你要是一個“清一色”,沒有啥把柄,那皇帝反而還會覺得你很危險。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歷史上不勝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