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職並非皇帝任命,還不發俸祿,但權力很大,人們打破腦袋爭搶

影視劇中經常出現師爺對著罪犯巧舌如簧的橋段,對律法背得滾瓜爛熟,巧言善辯,讓罪犯找不到理由為自己開脫罪名,可真實的師爺遠比這用處大,他們不僅是幫助大人處理案件,還處理各類事務,毫不誇張地說,他們是全能型人才。

其實“師爺”更準確來說是被稱為幕僚,他們並不是由皇帝任命,而是被當地官員選中後,將他們留在身邊,由官員本人直接管理。這種現象很早以前就存在了,遠至春秋戰國時期,領導者並非全能的,但為了自己的實力能夠增強,他們需要從五湖四海徵收能人異士來出謀劃策,久而久之,形成了門客之風。

門客看似是魚龍混雜,不在乎出身階級,但真正想要成為門客,必須從眾人之中脫穎而出,因為門客是被王侯供養的,若是走投無路,成為門客是個不錯的選擇,所以門客是當時多數文人的理想職業,可要達到百裡挑一並非一件易事,真才實學是必要的,這樣才會得到主人的青睞。

一官職並非皇帝任命,還不發俸祿,但權力很大,人們打破腦袋爭搶

天下統一後,國家為了更好地統治面積龐大的中原,實行州縣統治,由中央指定官員去地方管理,意味著地方官一人管理當地所有的事務,自底向上,層層官僚,可一個人管理各種繁瑣事務完全是不夠的。

此時便衍生了幕府機構,徵收精英以輔佐官員管理事務,慢慢地制度也更為完善,幕府機構人員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史書中曾記載每當王侯出府,他們的身邊總會跟著幕僚,為他們提前處理好一切的細節和禮儀。

據統計,到了滿清時期的幕府機構,地方衙門達到上千,師爺人數更是不計其數,每位行政官員旁邊都會跟著三到五位的幕僚,這樣算下來,幕府機構人員可達上萬,而這也意味著官員有時候並不需要當官才能,所以漸漸出現了買賣官職的腐敗現象。

一官職並非皇帝任命,還不發俸祿,但權力很大,人們打破腦袋爭搶

有史學家分析過,當今社會幕僚人數遠多於官員人數,當地長官處理事務完全依靠幕僚,他們不需要承擔自己本來的指責,成為了空有虛名的官員,可幕僚人員始終不是朝廷認證的,是由當地長官直接管理,這就使得貪汙腐敗甚為嚴重,卻不利於處理。

美國學者也曾說過,幕僚人數一直在增長,發展到清朝時期已是達到鼎盛,師爺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原本是在幕後為大人出謀劃策,現在他們已經走到了臺前,被老百姓關注。

其實師爺說白了,就是相當於如今的秘書,幫助長官處理好一切事務,相當於長官的智慧錦囊,師爺們通常在衙門上大顯身手,收繳地方稅收,審理案件,這些都是他們的分內之事,所以他們其實比官員操很多的心。

在官員犯事之後,師爺通常被第一個推出來背鍋,每當上級進行財務核對時,看官員們是否收受賄賂,師爺往往是第一個被審查的,所以他們需要精通本朝律法,更需要長袖善舞,這樣才能圓滑地應付上級。

一官職並非皇帝任命,還不發俸祿,但權力很大,人們打破腦袋爭搶

在最為鼎盛的時候,幕僚甚至時能夠自主掌權,不需要聽從長官的命令,可做這一切並不會得到國家認可,朝廷不會給他們升職,也不會發放俸祿,吃穿住行完全是由當地官員負責,所以長官在選人的時候,也會擦亮眼睛,免得選到平庸之人,浪費了自己的錢財。

每當新官上任的時候,新人不瞭解幕府機構,但幕僚又是他們以後最為親近的下屬,所以新人們就會向有經驗的官員請教如何挑選門客。官員需要寫“關書”,也就是現在的招聘廣告,上面需要有職位和俸祿,這樣才能夠讓前來應聘的人瞭解到自己的重要性,今後也會更好的效力。

一官職並非皇帝任命,還不發俸祿,但權力很大,人們打破腦袋爭搶

幕府機構的弊端就在於它的門檻極低,在絕對的利益面前,似乎真才實學也就不是很重要了,剛上任的官員需要許多的金銀四處打點,可他們並沒有那麼多的銀子,而一些沒有才學卻想行使權力的富人就盯上了幕僚的職位,所以富人和新任官員之間達成了“交易”,這樣一幕僚不是下屬,反而成了債主。

一官職並非皇帝任命,還不發俸祿,但權力很大,人們打破腦袋爭搶

幕僚不僅是幫助官員審理案件,精通律法,也有主管刑罰的職位,還有管理治安的職位。放到現代來說,他們是全能型人才。可隨著時代的發展,幕僚制度被廢棄,洋務運動以後撤掉了師爺的職位,科舉制也衰落了,沒有選拔的官員上任,師爺本不屬於編制內的問題也被放大,流傳已久的幕府機構被徹底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