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沒絕對以金錢外貌來規劃自己的婚姻,今天的人到底怎麼了?

先聊一下蘇州彈詞本《再生緣》。

從小隻知古人婚姻皆是包辦,洞房之夜夫妻才真正認識,看了孟麗君的故事,“哦”了一聲,原來,古時女子還可以這麼樣“相親”未來的夫君。

孟麗君才貌俱佳,求親者的身份都不低,於是,孟父決定用比箭的方式選出女婿。院子裡的比賽正緊張進行時,孟小姐簾後看著,只是劉奎璧心不在焉,無意間居然看到了孟麗君,心意亂了,箭跑偏了,比賽輸了,最終,引出一段曲折迴轉的故事。

古人都沒絕對以金錢外貌來規劃自己的婚姻,今天的人到底怎麼了?

後來想想,古人規矩雖大,不過,也沒有古板到只看重硬性標準,有些父母偏愛女兒,同樣會考慮女兒的想法。如:拋繡球擇婿,古代有些地方,家中有待出嫁女兒的,會選擇正月十五或者八月十五拋繡球。當然了,姑娘家會將繡球拋給自己的意中人。

不過,古時婚姻的主流還是“父母之命”,這種拋頭露臉挑丈夫的做法,更多的則是出現於故事之中。按照現代說法,拋繡球擇婿絕對可以說是一場相親大會,不過,卻是一對多。而孟父的做法,是標準的“二選一”,也算是一種相親方式了。

競爭對手同臺競技,擇優錄取,並不單看其身價背景。劉奎璧背景多硬啊,侯門之後,宮中還有人,這也沒用。同樣,古人相親時,錢多也未必加分。

郎才女貌?郎財女貌?

宋代上演的榜下捉婿,足以讓後人飯後嚼上一陣。宋代讀書人的地位實在高,它日一旦高中,那是前(錢)途不可限量。

古人都沒絕對以金錢外貌來規劃自己的婚姻,今天的人到底怎麼了?

如此說來,是不是在宋人的婚姻觀中,錢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呢?

《夢粱錄》(南宋吳自牧)記載的相親卻是那麼的“簡單”:男方擇日備酒禮到女方家,找一處地方,或是園圃,或是湖坊內,“男以酒四杯,女則添備兩杯”,此意表示男強女弱,吃一頓飯就能搞定一段婚姻。

男女雙方會見面,也不是什麼盲婚。至於財力情況,古時更看重前程,宋代的商業氛圍絕對開放,連軍隊都可以弄副業,這也是揭榜之日為何變成了擇婿日。大家看重的還是社會地位,再有錢的豪富,也希望有個仕途的女婿。

古人都沒絕對以金錢外貌來規劃自己的婚姻,今天的人到底怎麼了?

至於女貌呢?

這裡有一個真人口述的故事:

福州人黃左之第二年要參加省試,這年冬天認識了王生,王生家中很有錢,他也要參加考試,於是,給了黃左之不少錢,希望可以得到他的輔導。二人相處久了,王生就對黃左之說:“你如果考中,我將女兒嫁於你。”

第二年,黃左之果真登第,王生就將女兒嫁於了他,還給了他500萬錢嫁妝。黃左之,宋孝宗淳熙年間的舉人,第一官職是江西南城縣尉。於是,很多人引用這個故事,是從“女貌”切入,孃家出了這麼多嫁妝,不至於讓夫家看低自己的女兒。

看這個故事,似乎黃左之對妻子的人選並沒有提出什麼標準,比如:一定要姿容漂亮等,可見,古人的婚姻觀還是相當“務實”的。

其實,古人更看重的還是女子的品行。

不過,這個故事也讀出了第二層意思,王生如此有錢,還想著考個功名。這是不是可以理解:職業的社會地位決定著生活方方面面,包括婚姻。再看現在,也是如此,一樣有個優先順序,人之心理古今一樣。

古人都沒絕對以金錢外貌來規劃自己的婚姻,今天的人到底怎麼了?

既然“郎財女貌”不能絕對決定婚配,那麼,在傳統的相親日,場面就是相當熱鬧了。

唐朝和宋朝,每年的元宵節、上巳節、和“同年大會”,就成了相親的固定專用日。上巳節就是“三月三”,這裡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這是王母娘娘召開蟠桃大會的日子。三月三,桃紅柳綠的日子,年輕男女外出踏青賞花時,若是遇上閤眼的,就會折柳相贈,很久以前則是芍藥。

而“同年大會”就是新科進士揭榜的日子,這一天,是京城適齡貴族小姐們的大日子,她們會偷偷去相看那些進士們,一旦相中就會告訴父母,接下來就是提親環節了。所以說,古時女子在婚姻上並非絕對沒有自主權。就算是在明清時代,女子一樣可以“一票否決”。那時相親是必須環節,男方由職業媒人陪著去女方家,姑娘會在閨房裡觀察這位男子。

其結果則是:若是覺得不錯,就會出來給男子倒上一杯茶,若是不出面,意思就很直接了,姑娘我沒相中你。

古人都沒絕對以金錢外貌來規劃自己的婚姻,今天的人到底怎麼了?

古人是相當看重婚姻的,還將“三媒六聘”寫進了律令,“三媒”指的是男方聘請的媒人、女方聘請的媒人還有就是給雙方牽線搭橋的中間媒人。“六娉”指的是在天地桌上擺放一個鬥、一把尺、一杆秤、一把剪子、一面鏡子、一個算盤。但在做法上,卻沒有那麼不知變通了,可以先相親嘛,再走流程。條件再合適,雙方心意若不相通,生活一樣雞飛狗跳或毫無生氣。

可以說,在如此重商的宋代,都沒有絕對的以金錢或外貌來規劃自己的婚姻,這是不是可以給後人一些啟示呢?

參考資料:

【《再生緣》、《夢粱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