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創下多次輝煌戰役,為何晚年如此悽慘?

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創下多次輝煌戰役,為何晚年如此悽慘?

明萬曆十五年二月,也就是1587年的二月,傳奇英雄戚繼光在憋屈鬱悶中病逝於登州老家,死之前寫下了這麼一行字:

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

縱然戚繼光威名遠揚,縱然戚繼光功勳卓越,仍然避免不了晚景的淒涼。

老英雄去世時,年60歲。

戚繼光是如何發跡的,晚年在鬱憤中去世於故鄉,他到底做錯了什麼?

一、戚繼光的崛起和輝煌

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創下多次輝煌戰役,為何晚年如此悽慘?

1、戚家有了個長期飯票

事情要從很早說起,在1381年,一批去雲南的軍官捐軀了,當朱元璋看到這批名單中一個叫“戚祥”的名字時,他一陣心痛,這不是他最困難時跟隨自己的親兵嗎?是的,確實如此。

朱元璋御筆一揮,下了一道命令,任命戚祥的兒子戚斌為明威將軍,職務為登州衛指揮僉事,這是個四品武官。

同時,老朱寫道:世襲罔替。

啥意思呢?老戚家有了一張長期飯票,可以世代享受。

老祖宗的捐軀,為子孫帶來這麼大的福報,讓人唏噓不已,這等老祖宗一天拜三次都不為過。

接下來的時間裡,老戚家一代一代混吃等死,舒適而愜意,但沒有出現耀眼的人物,直到戚祥死後147年的1528年。

那一年的農曆十月初二(陽曆11月12日),東方破曉之時,戚家生了一個大胖小子,起名戚繼光。

戚繼光從小比較愛琢磨,而且喜歡讀書,少年時已經出落的風流倜儻,誰知道,這會成為後來倭寇的噩夢呢?

我們還是順著往下講。

1544年,戚繼光十六歲了,繼承了祖上的職位,任登州衛指揮僉事。

到了工作崗位了,是騾子是馬就會顯出原形了。

登州在哪裡?就是如今的蓬萊。看看地圖,你就知道了,這裡離日本不遠,日寇一上岸,就會威脅到民眾安全。

1546年,18歲的戚繼光負責管理登州衛所的屯田工作,看到山東沿海一帶慘遭倭寇的燒殺搶掠,戚繼光憤恨之餘,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著名詩句。

2、戚繼光的崛起和輝煌

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創下多次輝煌戰役,為何晚年如此悽慘?

戚繼光他爹是個老實人,可兒子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

剛上任,戚繼光雖然梳理了制度,努力搞好上下關係,但大傢伙基本不聽他的,在人家看來,這就是乳臭未乾的小兒。

戚繼光不著急,天天鍛鍊,天天看書,天天按照他那一套管理。

1549年,戚繼光考上了武舉人,這還挺牛的。第二年,進京趕考,準備帶個武狀元的名號回來。

可是,考試還沒完,蒙古韃靼人在首領俺答的帶領下,禍害到了京城,於是,這些武舉人們統統被組織起來,投入到了守衛京城的戰爭中。

這次,俺答並沒有歇斯底里地進攻京城,只是蜻蜓點水般象徵性攻城,主要是禍害了京城外的民居,劫掠無數。

最後,俺答提出“通貢互市”,大明承諾妥善解決,俺答散去。

這次,俺答的突如其來,讓大明朝野著手緊張了一把。

而面對緊張的局面,戚繼光冷靜且表現不俗。之後,他寫了《備俺答策》,這本小冊子廣為流傳,成了後來邊區將士們必備的手冊。

因為表現出色,戚繼光被調到了邊關的薊門。

在薊門待了三年,戚繼光看了三年的孫子兵法,來回推敲,來回演繹,對孫子兵法的理解非常之深刻。

他不是學死書,而是來回變通。

孫子兵法上說:敵人氣焰囂張就不要打了!戚繼光批語道:越是囂張,越是要打擊他們的氣焰。

孫子兵法上說:詐敗的敵人不要追!戚繼光批語:保持隊形,加強警戒,可以追!

就是這樣,戚繼光批判性地閱讀孫子兵法,這是非常聰明的讀書方法。

三年邊關生活,戚繼光竟然脫胎換骨,有點涅磐重生的感覺。

1553年,戚繼光經人推薦,開始管理山東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主要任務就是防禦倭寇。

看出來了嗎?戚繼光的權利增大了,可年齡僅僅25歲。真是青年俊傑。

1555年,戚繼光調到了浙江。

別人來了後,都是混人脈圈子,而戚繼光主要是研究地形、研究倭寇特點,研究沿海特點,提出了若干合理化建議。

此時,他遇到了他很重要的貴人:胡宗憲。

此時的胡宗憲是右僉都御史巡撫浙江(一年後,胡宗憲年升總督,總制南直隸、浙、福等處軍務)。

胡宗憲敏銳地看到了戚繼光的能力。

當時,朝廷準備設定寧紹臺參將,這就是主管寧波、紹興、台州的軍分割槽司令員。目的很簡單,朝廷是要加強對倭寇的防禦和治理。

為了獲得這個有油水的的職位,很多人找各種關係,只有戚繼光默默地做事,他也沒什麼關係。

結果,讓大家驚訝極了,戚繼光成了寧紹臺參將。

1557年,第一個大考驗來了,當時,汪直餘黨在岑港(舟山島西部)作亂,而且,戚繼光跟隨俞大猷(當時是浙江總兵)一起進攻岑港,非常不順利。

岑港的倭寇只有一千多,而朝廷人馬有近一萬,鑑於這種結果,朝廷直接把這幾位官員免去職務,但允許戴罪立功,在崗位上繼續工作。

在俞大猷等人無計可施的時候,戚繼光主動請纓站了出來。

之後,戚繼光抓住了敵人弱點,成功擊潰了倭寇。倭寇逃竄到台州一帶。

但此役,戚繼光的軍隊損失也不小。

接下來,朝廷恢復了戚繼光的原職,並調任守衛臺、金、嚴三郡。

結合過去的經歷,戚繼光認為戰損比有點大,要減少傷亡,增加殲敵數量,還要爭取每一次戰役的勝利。

戚繼光經過小戰役的觀察,發現麾下的處州兵和紹興兵,要麼彪悍不夠,要麼算計太深。他在一次體察民情時,發現了金華和義務的人作風非常彪悍,因此,從這兩個地方招人組建了4000人的隊伍,經過各種訓練,這些人就像戚繼光的手臂一樣,運用自如。這就是後來的“戚家軍”。

對這批人,戚繼光非常寶貝,為了減少戰損比,他給戚家軍訓練了幾套陣法,比如鴛鴦陣,比如五行陣,比如三才陣,在這些陣法熟練後,戚家軍開始聲名鵲起,常常打了勝仗,還能保持低傷亡。

從1561年4月22日到5月27日,戚繼光率領戚家軍,以4千對2萬倭寇,經過五次戰役,獲得全勝,殲敵5500餘人,自己方累積傷亡不足20人。這被稱為“台州大捷”。

到這裡,戚繼光名聲可就大了,特別是沿海地帶,都知道有個“戚家軍”很厲害,倭寇提起戚繼光,又氣又怕。

1561年下半年,戚繼光支援福建,這裡的倭寇佔著橫嶼島,興風作浪,來去如風。戚繼光帶領戚家軍冒著巨大的風險,以破釜成舟的 精神攻擊了倭寇,全殲島上敵人,解救800多人婦孺,自己方傷亡十三人,而用時僅僅三小時。

福建戰役之後,戚繼光的名聲更大了。在1563年的興化之戰,1564年的仙遊之戰,戚繼光繼續創造奇蹟。

而戚繼光的官位也到了總兵(軍區司令員)。

一時間,大明武將中,無人能超出戚繼光。而戚繼光看到了胡宗憲、俞大猷的結局後,思維開始了轉變,這也是導致他後來晚景淒涼的導火索。

二、戚繼光為何在晚年鬱悶中死去?

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創下多次輝煌戰役,為何晚年如此悽慘?

1、一個思想的轉變

最先提拔並重用戚繼光的人是胡宗憲,而戚繼光的直接上司,並肩戰鬥的人是俞大猷。

只是,這兩人的經歷讓戚繼光感慨萬千。

先是俞大猷被削去官職,而下手的竟然是老上級胡宗憲。

原來,有人參了本子,說胡宗憲不讓倭寇靠岸,這幫強盜就到了福建禍害,這是典型的推脫責任,把問題推給了福建。

福建巡撫鼻子都氣歪了,這是人乾的事嗎?彈劾胡宗憲,說老胡圖謀不軌,用心不良。老胡能量大,朝廷有人,這個人就是“嚴嵩”,靠著嚴嵩,胡宗憲抗住了風浪。但回頭一想,是不是手底下有奸細?否則,怎麼會把他們的意圖傳到了京城?

於是,胡宗憲翻閱下面軍官的資料,發現,俞大猷竟然是福建晉江人,老胡認定是此人使壞。俞大猷的麻煩來了,被老胡一個“裡通倭寇”的罪名,削去官職,押往京城。

可是,俞大猷去了京城,結果屁事沒有。為什麼?俞大猷京城有個大腿,名字叫陸炳,錦衣衛的頭領,絕對的數一數二的大人物。

透過這事,戚繼光知道,人心不可測,必須抱大腿,大腿足夠粗的時候,才能沒事。

胡宗憲抱的大腿是嚴嵩,俞大猷的大腿是陸炳,自己沒有大腿。

從這一刻開始,戚繼光除了打好仗,開始經營人脈,開始抱各種粗腿,他不想仗打得好好的,被人暗算了。

2、戚繼光選擇的大腿

戚繼光從1559年開始起,就開始經營人脈了。

第一步,結交好京城裡的兵部同仁。

基於此,一個場面出現了,只要是上面來人,戚繼光各種招待,都是一條龍的安排,兵部出差的官員回去後都說的是戚繼光的好話。

而出差到了京城後,那些兵部的掌權者們、朋友們,也必然要被戚繼光請客安排。

如此下來,在兵部,戚繼光都是朋友。可是,這還不夠,因為兵部領導的大腿還是不夠粗。

第二步,戚繼光選擇合適的大腿。

當時的情況是,戚繼光不可能結交嚴嵩,因為那是胡宗憲的大腿,越過胡宗憲結交嚴嵩,不被胡宗憲整死才怪,況且,嚴嵩樹敵太多,已經不穩當了,於是,這一選擇直接放棄。

事實證明,這一選擇無比正確,後來的1562年,胡宗憲就因為嚴嵩倒臺受了牽連。

嚴嵩不能選擇,嚴嵩的死對頭徐階如何?不能,因為當時徐階和嚴嵩正在鬥爭,而且處於下風,這選擇了,無數嚴黨會讓他知道生不如死,關鍵是,不能和老上級胡宗憲作對啊!

徐階不能選,那就選擇有潛力的人吧!

戚繼光看中了國子監祭酒高拱,這是個很牛的人,可惜,戚繼光根本就結交不了,因為這傢伙油鹽不進,不收錢,不收禮。

看來,戚繼光的抱大腿之路,不太順利。

此時,戚繼光發現了一個人,此人容顏出眾,氣宇軒昂,眼光頗遠,這人名字叫張居正,對戚繼光的帶兵打仗很欣賞,而且,他是國子監副祭酒,相當於“中央大學”副校長,這是專門培訓全國各級官員的機構,人脈無數,前途遠大。

而張居正,看到戚繼光結交自己的時候,很高興,一是戚繼光確實是個人物,二是張居正需要這樣的軍中人脈。

就這樣,戚繼光和張居正成了可以互相依賴的朋友。

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創下多次輝煌戰役,為何晚年如此悽慘?

3、戚繼光的淒涼下場

戚繼光眼光不錯,張居正果然沒讓他失望。

1567年,張居正當上了次輔,而戚繼光被調到了北邊,開始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地。

在這個崗位上,戚繼光發揮不錯,打的北邊的賊寇哭爹喊娘。

僅僅一年,戚繼光就成為了右都督。

1572年,張居正成了首輔。看到老朋友升職了,戚繼光笑了,這就是他想要的結局,自己只需要放心打仗,朝廷裡有大哥幫他撐著。

1574年,戚繼光成了左都督。

北邊的蠻子,被戚繼光“欺負”的不行,只好轉移戰場,去搶掠遼東了。

當時,遼東也有一猛將,那就是李成梁。李成梁面對北方蠻子,招架不易。於是,戚繼光又去支援遼東了。

李成梁在戚繼光的幫助下,把個遼東控制的不錯,也從戚繼光那裡學到了不少。

看到戚繼光的出色表現,張居正稍微一運作,朝廷封戚繼光為太子太保,又進封少保。

一個邊關將領,能做到這一位置,基本就圓滿了。

俗話說得好,花無百日好,人無千日紅,縱然戚繼光能力卓越,但他和張居正的關係成了一個地雷。

1582年,張居正病逝了,年僅57歲。人死了,各種彈劾如雪片般飛來,而戚繼光因為和張居正關係太密切,開始受到牽連。就在那一年,有人上奏,戚繼光應該調動一下了,北方都經營了15年了。

這其實是有道理的,15年下來,以戚繼光的能力和威望,那些邊軍已經成了戚繼光最鐵桿的下屬了,如果戚繼光要造反,大明很快就會倒下。

朝廷一個調令,將戚繼光調到了廣東。

在廣東,戚繼光很鬱悶,沒有仗可打,人際關係又得重新適應,這對於一個54歲的將軍來說,是個不容易的事,關鍵是,戚繼光因為張居正的關係,開始了下坡路,人們對他的尊敬減少了,配合度減少了。

1585年,戚繼光再次被人彈劾,要求罷免戚繼光。重重壓力下,戚繼光選擇了離職歸家。

一切說明,水平不如後臺重要。

過了三年,戚繼光仍然沒有被啟用。在悽風苦雨中,在無比鬱悶中,戚繼光的人生走到了盡頭,最後一刻,戚繼光給自己的安慰就是開頭那句話:

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

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創下多次輝煌戰役,為何晚年如此悽慘?

戚繼光做錯什麼了嗎?軍事上能力突出,政治上也非常成熟,可是,政治的風險就在於,只要站錯隊了,可能避免不了災難!但是,這個太難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