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並沒有太大殺傷力,為什麼可以一箭射死人?

天下武功,無堅不摧,惟快不破

任憑你武功冠絕天下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是畢竟也是血肉之軀,都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古今中外多少俠客猛將,有萬夫不當之勇,都是死於箭矢之下。

古代弓箭並沒有太大殺傷力,為什麼可以一箭射死人?

現代很多人對於古代弓箭都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這麼說吧,現代大多數的弓箭磅數和威力都只是古代弓箭的一半不到,而在歷代的弓箭史上,有據可查的威力最大的弓箭是清朝的弓箭,事實上據資料記載,清弓的威力不弱於明朝的火炮,而這也正是清政府不遺餘力發展弓箭的重要原因。

至於說看弓箭射出輕飄飄地,好像沒什麼殺傷力,那估計是現代影視劇在弓箭射擊鏡頭方面處理細節不到位的原因,給人一種錯覺。實際上,在古代弓箭的殺傷力是非常恐怖的,如果你感受過古弓的力量,用現在的話說你寧可挨一槍,也不願意被射中一箭,哪怕是流矢,都是九死一生的後果。

古代的一石弓,有多大沖擊力,都是用石(dan)表述各朝代一石重量不同,30-60千克不等。

古代弓箭並沒有太大殺傷力,為什麼可以一箭射死人?

一把弓的弓力,計算方法是:把一把弓固定在牆上,然後往弓弦上掛重物,等弓完全被拉開時,弓弦所懸掛的重物的重量,就是這把弓的弓力。

以現代碳素弓來比較古弓,沒有一把能算強弓根據康熙字典和老版新華字典解釋是:一石等於50千克。現在河南某地區和浙江部分地區依然把50千克的糧食,稱之為一石糧食。強弓基本3石起步,在以刀槍劍戟為主的冷兵器混戰戰場,通常用於獵殺對方指揮官等重要將領的弓手專用弓,拉力達到了五石。

當然三石五石的弓不是每個士兵都能拉得動,哪怕拉得動,勉強射出一箭也手膀脫力了所以軍中也有部分輕弓,這類弓一般都是一石左右,射程和射線都飄忽不定,這是用來訓練的。

我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明末倭寇屢犯沿海,明軍沿海衛所兵面對窮兇極惡的倭寇常常聞風而逃,偶有交戰也是被倭寇砍瓜切菜一樣殺得一面倒。據說有一股小隊倭寇53人,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在杭州灣登陸,洗劫浙、皖、蘇三省,攻略杭、嚴、徽、寧、太平等州縣二十餘處,直逼留都南京城下。憑53人和裹挾起來的百姓人質遮擋,想向陪都南京城發起攻城南京守備倉促出戰竟被殺死在城下,城牆上守軍向倭寇射箭,這夥倭寇竟然“刀槍不入”,箭射在他們身上掉落下來,還有的能把射來箭凌空接住,折斷………嚇得明軍以為倭寇是金鐘罩鐵布衫神功護體,無一人敢出城剿殺這股倭寇圍在南京數日,進不了南京又轉向蘇州太倉,一路暴走數千裡,殺死殺傷四五千官兵,歷時八十餘日,才被佔絕對優勢數量的明軍圍殲。

古代弓箭並沒有太大殺傷力,為什麼可以一箭射死人?

後來明軍中不斷有神話般流言傳出說倭寇是刀槍不入的,於是更多不知底細的人對倭寇畏之如虎。

後來經剿倭總兵俞大猷調查,發現這些沿海衛所兵平時出兵不出力,平時戰事沒有,訓練也敷衍了事,不但刀槍生鏽,連弓箭都造假了。因為軍令鬆弛,荒於訓練原本一石的弓拉不動了,就特製了一種輕弓,箭也是特製的杉木輕箭這種弓箭拉滿弓射出去,看起來嗖嗖滴,其實就是近在咫尺也傷不了人。

怪不得哪怕射中了倭寇也會掉下來,弄得倭寇都莫名其妙,於是認為中國百姓和明軍都是草包,狂性大發了,53個人也敢去攻南京城。

這一事件後來傳回日本給日本的狂熱軍國主義不斷於是一件振奮人心的好訊息,後來豐臣秀吉在“充分”蒐集了大明軍力各種情報後,其中就有包括這個53人轉戰千里差點攻下南京城的事蹟,讓他最終下定了決心,悍然的發動侵朝戰爭。

古代弓箭並沒有太大殺傷力,為什麼可以一箭射死人?

嗯,這個扯遠了再說回弓箭的實際殺傷力上面來吧。

為了應付弓箭的殺傷,應運產生了很多鎧甲,不過在防彈衣誕生之前,沒有一件鎧甲能完全抵擋弓箭,皮甲、輕甲在應付近戰武器方面還行,但是在弓箭面前和一張紙沒什麼區別。

當然歐洲那種板甲是能擋住一部分弓箭,但是對重弓依然無可奈何而且板甲不是一般人能穿得起,這東西穿著別說去拼命,就讓你站著半天,你也要被重力勒得累死。

弓箭和普通子彈不一樣,它的扎入不但會造成大出血,還會造成肌肉和內臟感染壞死我們現代戰爭中彈部位不在上軀和頭部,很大程度可以搶救回來在古代一旦中箭,基本是射穿人體,而箭在穿甲透體後很多箭頭會折斷在人體裡,那怎麼取箭頭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

所以在冷兵器作戰中,很多時候就是靠弓箭去大量殺傷敵人,真正一刀一槍砍殺是迫不得已攪在一起混戰了,沒辦法用弓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