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把仁者“樂”山讀成“lè”,近萬人留言批評,他是口誤嗎?

《論語》·雍也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將人的智慧與仁義,和山、水聯絡起來。在文學界,對於該句話的讀解也有多種,我國著名學者南懷瑾撰成了《論語別裁》,對此理解的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餘秋雨把仁者“樂”山讀成“lè”,近萬人留言批評,他是口誤嗎?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可意為:擁有智慧的人喜歡水,仁義之人則喜歡山。南懷瑾所理解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是說智者的快樂是動性的,就像是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淡泊;而仁者的快樂是靜性的,像山一樣,巋然矗立、崇高、安寧。

餘秋雨也寫過一篇散文《仁者樂山》,而餘秋雨的散文《莫高窟》被收錄進了我國的教材。餘秋雨於1946年出生在浙江,20歲時從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畢業,在1985年成為了我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

餘秋雨把仁者“樂”山讀成“lè”,近萬人留言批評,他是口誤嗎?

餘秋雨是我國著名的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和散文家,先後獲得了上海優秀文學藝術獎、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等諸多獎項。

但在2006年5月,擔任素質評委且已經60歲的餘秋雨,在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上進行點評時,引用了“仁者樂山”這一古語,並且把“樂”字讀成了“lè”,因此惹得近萬人留言批評。

“仁者樂山”中“樂”字的正確讀音為“yào”。

餘秋雨把仁者“樂”山讀成“lè”,近萬人留言批評,他是口誤嗎?

眾所周知,“樂”是一個多音字,常見的讀音為“lè”,用作形容詞,義為“快樂”,還有一種常見的讀音為“yuè”,用作名詞,義為“音樂”,但在“仁者樂山”中,“樂”卻是帶賓語的動詞,義為“喜歡”。

而為了不將“仁者樂山”中“樂”的含義搞混,大約從北宋起,官修的韻書《廣韻》就定下了“五教切”的讀音,即“yào”;後來到了南宋時,儒學大師朱熹將“yào”這個規範讀音寫進了《論語集註》。

餘秋雨把仁者“樂”山讀成“lè”,近萬人留言批評,他是口誤嗎?

那餘秋雨是口誤讀成了“lè”嗎?餘秋雨並不認為自己的讀音錯了,雖然表示在2000年前孔子說“仁者樂山”時為“yào”,但2000多年過去了,讀音是一直在變的,因此不應該拘泥於傳統,如果拘泥於傳統,那麼就連字,都不應該變。

對於餘秋雨的這套理論,很多人是不買賬的,甚至讓人覺得原來有學識的人,並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曾任《漢語大詞典》編委、現任《咬文嚼字》月刊編委的金文明還因此刊登了《秋雨“樂”了,大家笑了》的學術著作。

餘秋雨把仁者“樂”山讀成“lè”,近萬人留言批評,他是口誤嗎?

之後“愛較真”的金文明還特意去看了餘秋雨的著作,找出了130多處的文史差錯,又刊登了一篇《石破天驚逗秋雨—餘秋雨散文文史差錯百例考辨》,從而引發了熱議,問題也已經不再僅限於字音,同時金文明的行為也引起了爭議。

餘秋雨把仁者“樂”山讀成“lè”,近萬人留言批評,他是口誤嗎?

餘秋雨也迴應了金文明,表示道:“年輕人熱愛文史知識不錯,但是大量非專業的年輕人沒必要過度地沉溺在浩如煙海又真偽難辨的古代文史細節間。因為這樣做既是個人的不幸,也是中國文化的不幸。”

那你是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