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田仙峪

瀕溪小路傍水流蜿蜒,路肩下的一脈溪水,時而汩汩淙淙地穿過蒲柳葦叢,時而錚錚呤呤……

文╱王海

京郊懷柔,是山區。長城以北,群山分列,眾水派流;長城以南,也有幾十條出山的溝峪,或寬或窄地排列在山前。這些溝谷在千百年來,既是出入山地的通道又是攻守進退的軍事走廊,然而它們的根本屬性卻是水道。所以無論是山彎村戶或是水岸民居都可以開門見山,推窗納月,或臨溪垂釣,靜夜聽水。

開門見山田仙峪

明代珍珠泉龍頭(已安裝到原處)

懷柔城西北十五公里的低山之中,有一處名為田仙峪的山口臺地,其地勢自高而下,山環水繞,清靜空靈。明代在山脊鞍部修築了長城隘口,又在山下建了堡砦,史籍中便出現了“田仙峪口”、“田仙峪砦”等軍事名稱。後來關堡失去了軍事作用,城堡及周邊民戶增多,逐漸演化成今天的田仙峪村。村莊聚落在龍潭水與珍珠水的交匯之地。兩水出山後,在田仙峪古堡後匯流成河,河流避高就低,傍村迂迴,在村西南與辛營北溝水匯合,曲折西行,經得水彎再向南,就直奔懷沙河了。

北出辛營村,走向田仙峪山口,一座座低山就會蓊鬱在左右。繞過一個小丘,就到了桃峪村口,抬頭再看時,隔村就橫起了一面高山,像是豎起的大畫架。一幅騰躍著長城的山水畫,便從浮著白雲的天上垂掛下來。山嶺溝谷之間,樹木叢雜,荊草濃深。時濃時淡的雲霧,在山巔遊走,雲下的山坡就有了淡綠深綠的變幻,彷彿正放映著一部唯美的電視風光片。沿花草擁護的小路走過田仙峪古堡,就是龍潭、珍珠泉兩水匯流的“丁”字河口。這兩條溪水的源泉就是龍潭和珍珠泉。在兩泉左近各有七八戶人家,形成以泉為名的自然小村。自河口北上可達箭扣長城下的龍潭;逆水左去就是珍珠泉了。

珍珠泉溪,長不足千米。溪谷雖寬,那是雨洪之季,留給十八盤山谷來水用的,而長流著的泉水僅如衣頻寬窄。瀕溪小路傍水流蜿蜒,路肩下的一脈溪水,時而汩汩淙淙地穿過蒲柳葦叢,時而錚錚呤呤地漱洗著河石,聽著很像鈴搖環曳。小溪自中游至源頭,縱坡就漸漸高了上去,溪水更加歡悅。一方方自上而下的梯級魚池,將上游來水規矩為一定深度,然後依次接力地把餘水溢流到下游,池中的魚群就隨活水悠悠地繞圈圈。溪谷中的這些虹鱒魚池分屬於四五家養殖戶,魚池就建在自家門口,放養捕撈極為方便。當然,最上游一家盡得地勢之利,珍珠泉水從山岩喧湧而出,直接進入魚池,所以這家的魚享用的是“頭水兒”。

珍珠泉水並非魚們的專利。早在明代,駐黃花路副總兵程九思,為保證田仙峪關、堡軍民和建造用水,曾經鑿鏨泉池,在泉眼處安置了石雕水龍頭,以約束水流,防止散漫。上世紀七十年代,下游創辦了工廠,泉池再次深鑿擴充套件,泉水不再噴湧,只是緩緩冒湧在池內。各類用水管道與水池聯通,富含著多種微量元素的泉水,就自流管送到小村各戶了。由於泉水甘冽,有些居住在城鎮的善品茶者,也常來桶裝車運,以不辜負香茗之品位。

田仙峪珍珠泉的七八戶人家,隨了泉溪地勢,自上而下,梯次排列在溪谷的高臺上,雖然四圍皆山,並不覺得壓迫。家家泉水養魚,種蔬果,開餐飲,辦民宿,並把多餘的屋院長期租給城裡人。城裡人烤了活水魚,吃了山野菜,攀了十八盤,住了民宿院還是不想走,他們說就喜歡這兒的開門見山,靜夜聽水。住在山水人家,還真有點田仙隱者的意思呢。田仙峪珍珠泉就是個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