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背後的真相,諸葛亮其實不願出山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寫道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而在演義裡,諸葛亮更是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那麼他為何要劉備“三顧茅廬”才出山呢?其實諸葛亮並不想出山。

“三顧茅廬”背後的真相,諸葛亮其實不願出山

友人的勸阻

諸葛亮和他的朋友們都比較神秘,在天下大亂、將星璀璨的時代裡,他們卻都選擇了隱居生活,不是他們不想出仕,而是他們對天下大勢看得很清楚,直到漢朝的壽命盡了。

在徐庶“走馬薦諸葛”後,水鏡先生司馬徽來找劉備,在聽到徐庶給劉備推薦了孔明後,司馬徽抱怨了徐庶一句,說他不該把孔明給牽扯進來,並在臨走時說孔明出不逢時。

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徽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可見,在諸葛亮這些朋友眼中,興復漢室是有違天道的,所以他們都寧願隱居山野,而在劉備之後的“三顧茅廬”中,諸葛亮這些朋友們也都開始了對劉備的試探。

“三顧茅廬”背後的真相,諸葛亮其實不願出山

在劉備第一次拜訪茅廬時,童子告知劉備孔明雲遊去了,劉備在返程中碰到了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在交談中崔州平告訴劉備漢微是大勢所趨,就算孔明也無力逆轉,可劉備卻說他不信命,崔州平只好離去。

“將軍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補綴乾坤,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豈不聞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玄德曰:“先生所言,誠為高見。但備身為漢胄,合當匡扶漢室,何敢委之數與命?”州平曰:“山野之夫,不足與論天下事,適承明問,故妄言之。”

劉備第二次拜訪茅廬,正值天降大雪,劉備行到一處酒家,正有二人在飲酒,這二人正是孔明的好友潁川石廣元和汝南孟公威,這二人見劉備要找孔明,詢問了劉備的意圖後,就拒絕了劉備的邀請,催劉備去找孔明。

“三顧茅廬”背後的真相,諸葛亮其實不願出山

玄德喜曰:“備久聞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隨行馬匹在此,敢請二公同往臥龍莊上一談。”廣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懶之徒,不省治國安民之事,不勞下問。明公請自上馬,尋訪臥龍。”

劉備來到茅廬後,孔明不在,其弟諸葛均告訴劉備孔明被崔州平邀請遊玩去了,時間地點一概不知,劉備和諸葛均交談一番,給孔明留下一封書信,便要離開,卻在離開之際碰見孔明的岳父黃承彥吟誦《梁甫吟》,二人交談幾句,劉備就離開了。

可見,孔明不在的時候,劉備卻每每遇見孔明的朋友,真的是無巧不成書嗎?還是孔明這些朋友刻意而為呢?答案顯然易見,孔明不在的時候,他的朋友相繼出現在劉備眼前,孔明一在,他的朋友也都消失了,這一切都在孔明朋友的算計之中,他們不想孔明出山去嘔心瀝血、做無用功。

“三顧茅廬”背後的真相,諸葛亮其實不願出山

孔明自己不想出山

劉備見到孔明時,邀請孔明出山,一開始孔明便拒絕了。

孔明曰:“亮久樂耕鋤,懶於應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溼。孔明見其意甚誠,乃曰:“將軍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

假如說孔明第一次不知道劉備來拜訪自己,那第二次呢?恰恰劉備第二次拜訪,孔明是被已經知道劉備來過的崔州平邀請遊玩的了,而且就連孔明的親弟弟都不知道孔明去哪了,這明顯是孔明在躲著劉備。

“三顧茅廬”背後的真相,諸葛亮其實不願出山

劉備第二次拜訪孔明是在冬季,第三次拜訪孔明是第二年開春,且劉備在第二次離開的時候給孔明留下一封書信,這麼長時間了,孔明早就該看到了劉備的信,但孔明一點兒反應都沒有,按基本禮儀,孔明是要給劉備回一封信的,顯然孔明沒有做,他不想和劉備有瓜葛。

且劉備第三次拜訪的時候,孔明在睡覺,劉備足足等了孔明好幾個小時,孔明醒來時,吟了一首詩: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孔明其實也是無奈的,一方面他知道一切都是天意,自己躲不過去,必須要出山了,另一方面他也被劉備的誠意給打動了,就這樣孔明隨劉備出山開始了自己嘔心瀝血的一生。